【陆贰】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道出了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生存困境:误解和偏见。也正如伯顿所说:“所有这些疯狂皆源于我们自己,但最能使我们遭受重创的还是他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依赖于周围世界的温度。
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
偏执型人格障碍一般会表现出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的特质;这类人大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对挫折和失败极度敏感,一旦受到质疑则会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这类人会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总是采取敌对和藐视的态度,对于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而且此类人一般不会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生帮助。
孩子最好还是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会比较好,为人父母之前,大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该负的责任,是否有能力负起这个责任。养大只是基础,养育才是责任。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喜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事和人,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该到的会到。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不管是患者还是家人都要面对现实,心态放平和,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活在世上不容易,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糟心事,我们都要坦然接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到勿以物喜,勿以己悲。一位禅师曾教导小徒弟“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事物,做到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心态对战胜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鸡娃”教育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父母都要意识到,孩子首先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独立个体,其次他才是你的孩子。
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跟抑郁症患者相比,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时会有更明显的冲动行为和言语攻击行为,需要时刻有人看护,这对患者的家庭来说,不管是金钱上还是人力消耗上都会造成很大负担。而躁郁症在诊疗过程中,因为病情的不确定性和无规律性,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继而影响后期的治疗。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以及相关医务人员三方面的全力配合。从患者角度讲,首先一旦察觉到自己有类似症状,一定要立刻向家人或朋友求救,及时就医;其次要从心态上接受自己患病这一事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定量服药,不要擅自断药;同时还应该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尽快矫正自己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可以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修正。作为患者的家属,一旦孩子有求助表现或者发现孩子有相应症状,一定要带孩子立刻就医。治疗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这一疾病的基本知识,对于患者的状态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听取医生的建议,多跟医生沟通,按照医嘱对孩子进行看护;再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当患者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患者自伤自杀。在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过程中,建议家长共同参与,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病症,大部分内部根源还是在原生家庭和家长身上。
抑郁症只是心灵感冒了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爱父母,爱孩子。父母可以先把自己的能量提升上来再去带动孩子。尽量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要不然会很容易适得其反。孩子不爱出门就不爱出门,只要人活着就一定会找到走出抑郁的机会。自己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缺爱,不被理解,那么可以让他们把脚步慢下来,放松身心。人生的路还很长,过去自己的生活模式出错了,只要慢慢调整过来就行。
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会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变得异常坚强勇敢;而有的孩子会产生自我认知和价值上的偏离,导致性格、心理发展异常。后者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性格孤僻、脆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整个群体最大的心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复制品。”原生家庭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相处模式、自我控制能力、择偶标准和婚姻等。每个人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的人会进行模式复制,有的人可以幸运地用爱情、友情等进行疗愈。
心理医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这个世界上就是会有些事,它悬而未决,不会按照你的心意走,要习惯这样的生活。于是我学会了等待。如果他不想离婚,那我就等到他同意,但是我不会再哭了,我会过好自己的生活。
就我的经验来说,抑郁症在人际关系上最初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鸡同鸭讲、自说自话。正常人聊天都是有来有回的,双方可以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并给予反应。但抑郁症患者做不到,这和他们的自我攻击、更认可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你会发现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极其不能接纳你的想法,即使你的想法非常平和且没有恶意,甚至于简单到“把桌子上的一杯水拿过来给我好吗”都会受到他们的反抗。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这样病人的病情很容易拖延反复。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在童年,童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父母。
选择婚姻,应该是在感情到了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婚后,也应该学着保护好自己的另一半,不受原生家庭的干扰和破坏。要学会在自己的新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间建立起强烈的界限感,从而保护新家庭周全。
我选择死亡是因为觉得人间没有了光,但他温暖的话语就是融化冰雪的冬日暖阳。即使这世界上到处充斥着钩心斗角和自私冷漠,还是会有爱眷顾我。
经过这件事后我开始明白,社会的偏见会一直存在,阴暗面不会因为你差点失去生命就变少,但却总有善意会在身边围绕。这个世界即使全是玻璃碴儿,我也愿意为了玻璃碴儿里的糖而坚持活下去。
缺爱的孩子,大概率成为不会爱的父母
代际创伤理论最早由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提出。他认为,家庭创伤经历会塑造一代人的价值观、想法和体验的模板,这个模板会潜移默化地不断传递给下一代。从个体层面来看,创伤的传递是身份的传递。身份认同意味着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一般会有两种模式:认同父母,或拼命想成为和父母不一样的人。
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说:你呈现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你从小成长的家庭;你当下的家庭模式,根植于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