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陆原静书(7)》原文: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人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泥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陆澄在给王阳明的信中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1、[endif]心是“未发”的本体,这个心体在“已发”的前边,或者主要针对“已发”的里边来讲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心体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的一个整体吗?
[if !supportLists]3、[endif]讲心体的动和静,主要是针对有事、无事来讲的吗?
[if !supportLists]4、[endif]主要是针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来讲的吗?
[if !supportLists]5、[endif]主要针对遵循天理、随心所欲来讲的吗?
陆原静对前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分析:如果说循理是静,从欲是动,那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就说不通了;如果说有事时的感而遂通是动,没事时寂然不动是静,那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就说不通了;如果说“未发”在“已发”的前面,动从静那里产生,这样“至诚”就可能停息(“至诚有息”针对《中庸》“至诚无息”提出),圣人也要通过恢复来守住至诚(“圣人有复”针对周敦颐的“性焉安焉谓之圣,复焉执焉谓之贤”提出)了。
陆原静继而提出:如果说“未发”在“已发”里边,那么不知道“未发”“已发”都是针对静来讲的;还是“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还是“未发”“已发”都是无动无静的;还是“未发”“已发”都是有动有静的问题。
王阳明的回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有关动静的道理,第二部分讲不能拘泥于文辞,要理解文意。
动静之理是这样的:
[if !supportLists]1、[endif]“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良知。不分先后、内外,浑然一体。良知也不分有事无事和寂然感通。但有事无事和寂然感通可以说是动静。动静与心的本体无关。
[if !supportLists]2、[endif]天理是不动的,动就是人欲。动和静都是和所遇的环境时机有关。天理是恒理,当然不可能随时变动。
[if !supportLists]3、[endif]遵循天理,就算是应付纷扰的世事,也不会动,这就是“动中有静”;而行人欲,就算是心如槁木,却没法做到静,这就是“静中有动”。
[if !supportLists]4、[endif]有事时感而遂通,固然可以说是动,但对寂然不动没有增益,这就是“动而无动”;没事的时候寂然不动,固然可以说是静,然而对感而遂通没有减少,这就是“静而无静”。
[if !supportLists]5、[endif]“已发”里边没有不同于“未发之中”的东西存在,“未发之中”与动静无关,那么,“已发”也就没有动静,不能用动和静来分解“已发”。
第二部分,这里不做分析。
在王阳明这里,动和静不是什么重要的概念。动和静不过是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认识,没法准确界定。不但不能用动和静来说明心体,就算用它们来说明“已发”的喜怒哀乐都很困难。
现在我们也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这是个伪命题,我们无法否定客观世界的瞬息万变,可瞬息万变的东西对我们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我们思维中的变易(可以说是动)都是为我们的思维服务的,是以观念的静(相对于把变易说成是动,才这样说的)为基础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把动说成是运动,静说成是静止,以此来描述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中没有静止,静止在我们的意识中,两者属于不同范畴,要讨论这两者的关系,那就复杂了,怎么可以简单而直接地说相互包括!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