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这个话题,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大家有思考过到底什么是幸福吗?最近在读《幸福的方法》这本书,让我对幸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也来说说书中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相信大家都曾说过一句话:“你幸福吗?”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我们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但幸福并不是终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想想:“我怎样才能更幸福。”
作者对幸福的定义是“快乐与意义相结合。”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考试前对自己说,等我努力复习好了,考试过了,我就要去哪里玩或者做一些想做的事!可是真的到了考完试后,我们好像并没有很开心,反而还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作者称这样的人为“忙碌奔波型。”这种人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受不到过程的重要性。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被震了一下的感觉,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总是想着把事情尽快做完,我总是认为做完了就轻松了,就可以做喜欢的事了。曾经有一次工作上的事,忙活了好几天,总想着我干完后就会很开心,可以吃大餐了。可是当我真的做完那项工作后,我一点都开心不起来。我完全没有心思了。正如作者所言的:幸福不是拼命地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的种种经历和感受。(P.S.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赶快完成,而是沉浸其中,不急不躁,感觉真是好极了,不追求写得非常好,只求自己满意。)
作者还介绍了其他的几种行为模式:“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我正努力让自己往“幸福型”的方面走,开始享受当下的事情,而不是赶着去完成,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高收入=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高收入=快乐,但如果你去观察你周围的人,你会发现有钱的人并不一定幸福。的确,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收入对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人们之所以会过度去宣扬收入就是幸福的标准,是因为他们只是用传统的视角去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关系。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另我们那么痴迷呢?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我们,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寒冬,因此我们有了储存的习惯。
曾经我也苦苦追求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追求高薪。现在想想,难道没有很多钱,我就不能幸福了吗?我何不好好珍惜拥有的这些东西,买喜欢吃的水果,装扮好自己的房间,结交有趣的朋友。这些东西,都不需要很多金钱啊。
目标的重要性
当我们有了目标后,我们就有了期待,而不是碌碌无为地过日子。当代研究指出:追求目标而不是到达目标,才是带来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要素。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一位专家提了建议: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丽和声望。
根据他所说的,我对自己的目标进行了修改,我相信,未来的我会更加幸福。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练习,帮助你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看法,一本值得再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