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读书,偶见推送页上的杨本芬女性三部曲,这正是我喜欢的类型。这部书包含三部分《我本芬芳》《秋园》《浮木》。
《我本芬芳》一看书名就知道,这里边暗含着作者本人的名字。原来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而且是在她的厨房中记录下的人生往事。
我内心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如果不是亲历了艰辛的岁月,不经历那悲苦凄凉的人生,怎有如此毅力和真切动人的情感,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此书讲述的是作者本人真实的故事。这是一段跨越60多年的婚姻,它就像一道难以解开的枷锁,把男主,女主两人痛苦地绑在了一起。这段痛苦不幸的婚姻是那么令人心酸。
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上个世纪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二人婚姻的起始状况是女主陈惠才是尤为主动积极的,而男主吕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婚事态度不是发自内心的明朗,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
我想谜底就在文中, 迫不及待的看下去。吕医生的原生家庭很不幸。他被亲生父母抛弃养父母双亡,从小就缺少爱,没有家庭观念,更没有责任意识。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不善言谈,不会与人亲密相处 。常用冷暴力来处理矛盾。他的思维是对外人一定要好,对家人无所谓。
而陈惠才本是个性格活泼,忠厚天真,心地善良,出身贫苦的农家女。异地他乡遇到吕,为求学不得已仓促成婚,但她对于这个婚姻对象还是比较中意的。谁知吕医生却对待婚姻和妻子采取冷漠态度。陈惠才付之一生的热情,换来的还是得不到吕的相应回应,这样的婚姻是残酷的,悲惨的,令人遗憾的。
可怜的惠才带着对婚姻和爱情的憧憬,维持着这个小家。她一心想继续读书,并想通过婚姻实现读书梦想。可婚后吕对她的冷漠,让她希望一点点破灭,他把她一个人扔在乡下的破屋,黑暗、孤独、恐惧致使她夜不能寐。可她的丈夫不见踪影,还不及邻家兄妹对她的关照。这哪像一个新婚燕尔的新娘呀!
坚强的惠才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心底的那一丝尊严支撑着她,不能成为丈夫的累赘。
在婚后不久,惠才提议回老家看望吕的亲生父母,吕坚决反对。她独自一人踏上了探亲之程。这件事更体现了惠才的忠厚善良的本性。
“丢鸡事件”导致夫妻关系的恶化。吕医生用冷暴力对待妻子,使妻子长时间忍受孤冷之苦,直到后来丢鸡事件迷底揭晓。原来是吕认为妻子把鸡偷着送娘家了。这个误会也太可怕了吧,致使惠才受了多少委屈。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生活的重担带给惠才的是更大的磨难。可丈夫一直像个陌生人对待她,关键时刻总是袖手旁观。惠才心灰意冷。是儿女的支撑,让她才有信心活下去。
这样的婚姻关系放在当下,任谁看了都无法认同。 可在那样的年代,二人竟过了一辈子。惠才到最后问丈夫,如果再重新选择一次婚姻,是否愿意与自己结合?丈夫的回答是毫不迟疑的“不愿意”。
可想惠才的心是一沉到底。一辈子没追到甜美的爱情,得到的只是丈夫的躯体,丈夫的心就是那块捂不热的石头。这样的婚姻是一个女人的悲哀。无爱婚姻是枷锁。
可见婚姻需要运气,女人一定要嫁对人。我不禁想起我的三姨,因为没有嫁对人而毁掉自己一生的可怜女人。无爱婚姻对她来说是把刀。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三姨本是个农家女,具备中国女人应有的优秀品质,漂亮、贤惠、勤劳、善良等。但她的婚姻是父母包办。
对象是邻村的种田人。也是个勤苦的过日子人。可是他有着祖传的倔脾气,发起脾气来不能控制,不动武力不罢休。
三姨过门后勤劳持家,但二人没什么感情基础,生活琐事导致从打嘴架演变成武力冲突。三姨为了孩子忍受着。后来,三姨经常身上带着伤跑回娘家求助。可他丈夫一去接她,她父亲就逼她跟着回去,还说什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不得反抗”
一次次的挨打,没有唤起家人的同情和警醒。终于有一天,三姨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后,实在是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娘家这才后悔没有为三姨伸张正义。
这是不合适的婚姻,没嫁对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必然产生的悲惨结局,用生命换取解脱,让人叹息。
现在的法律更健全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比较先进。婚姻爱情崇尚自由,大多婚姻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如果婚姻出了问题,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干脆不将就。这也是当今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