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潘老师的讲座又是一次收获满满,记得第一次听他的课,课前跟孩子交流让孩子猜他的姓,一个“三番五次”让记忆深刻。
潘老师对习作的深刻认识和分析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茅塞顿开。说起习作,不管对孩子,对于我们教师也是很头疼,学生头疼不知道如何下次写,老师头疼如何教学生,也有头疼改学生的作文,尤其是那些“流水账”,看到这样的作文真是火冒三丈。潘老师的“三怕”我深有同感。那么习作为什么让学生如此头疼和后怕呢?我想应该是学生没有素材写,不知道如何下笔写。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老师没有引导好,没有把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好,深透好。《语文课程标准》讲到:写作是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再将自己的这些内容写出来,它其实是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儿童自己本身的,通过自己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所生成的书面形式。那我们老师在这之中,需要把教材运用好,再结合生活,一点点地启发孩子,慢慢地把习作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当中去,使儿童对习作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孩子有兴趣,有想法,愿意表达,又怎会怕写习作呢?
潘老师结合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分析习作单元的编排和意图,首先从精选话题到读写结合再到瞻前顾后,一步步地指导我们老师去仔细研读教材,一步步地根据安排从联系前学,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相关提示,交流提升,并提出有效地教学建议,习作前的把握作前指导的分寸,将教材变为学生的需要,作中的习作练习宜当堂进行,作后要从精批细改中突围,聚力于习作的讲评,从作前到作后指导我们要从儿童出发,关心关注儿童的世界,丰富他们的生活,解放儿童,让儿童尽情的享受童年和世界的美好,只有体验到了,有感受了,先降低习作难度,让鼓励儿童主动表达,易于动笔,这样写习作就变得不难了,孩子们也慢慢接受了习作所带来的快乐,只有孩子感到快乐,才能主动参与进来,不用考试和家长逼,进而孩子自己也不排斥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