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读了几本书,但是甚至没腾出时间认真地写写书评。今天我突然想到了前几天读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深有感触,今天总算是有时间码字了,我赶紧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这本书是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所写,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本书也被比尔·盖茨推荐,并且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很长,我看到书名的第一眼还没有体会到这个译名的深层含义。事实上,这本书的原名是Educated,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单词而已,但是如果直接把它翻译成“受过教育”,恐怕无法产生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刚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是一部心灵鸡汤类的书,写的无非是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内容,通过作者与哥哥姐姐的对比来凸显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我慢慢读后面的章节,我意识到我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
1.恶劣的环境
塔拉的生活环境确实很奇怪。她没有出生证明,从小在父亲的垃圾废料场中帮忙干活,而她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他们家有7个孩子,都是在家出生的,因为他们的父母认为去医院是罪恶的。在这种环境中,塔拉一度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是结婚生子,并像母亲一样成为助产士。
塔拉和哥哥姐姐的人生由不得自己选择,他们的父亲是极端的宗教信仰者,认为学校里面有恶魔,不允许孩子们去上学,因此塔拉在17岁之前没有去过学校。父亲的偏执与母亲的隐忍,造就了一个被各种灾难缠绕的家庭。塔拉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只是废铜烂铁与枪支弹药。
2.远走高飞
后来,塔拉进入了青春期,她不愿被父亲一次次地推向能绞断脖子的大剪刀,不愿被精神不正常的哥哥把她的头按进马桶里,并因为她和男生出去而叫她妓女。恰恰在这时,她的另一个哥哥离开家上了大学,于是塔拉的内心有一个声音:离开家去大学。
她用几个月的时间考上了大学。在我看来这不可思议,毕竟她在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但是这或许也可以归功于她的决心与刻苦努力。大学为她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同时也意味着陌生。起初,她不知道大屠杀那个单词的意思,一度被人看成异类;她不懂写论文的规范,也不懂教材的作用;甚至,她以为欧洲只是一个国家。
塔拉凭借惊人的毅力到了剑桥攻读硕士,最终成为了剑桥的博士。但是她在这本书中把自己努力的过程一笔带过,她说她不想成为一个励志的人物。在这本书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塔拉的纠结,体会到她与家庭决裂时的无奈与不舍,但是为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又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塔拉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但是家人们都觉得她背叛了家里的信仰,除了那个上大学的哥哥给予她帮助以外,其余的家人纷纷与她划清界限。当她决定离开家的时候,她非常颓废,甚至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梦游,噩梦不断。
我不禁思考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塔拉的经历很痛苦,但是的确发生在那个很发达的国家。不让子女受教育的极端行为真实地存在,并且无可回避。塔拉无疑是勇敢的:如果她没有冲出自己的家庭,或许她的命运就是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结婚生子,成为助产士,或是在父亲的废料场里面帮忙,随时可能丧命。甚至,她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随时可能给她一枪。
好在她逃离了,无论什么时候,塔拉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她心中的疼痛与不甘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至少可以感受到她对学习的渴望,不放弃,不妥协,不断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成功地通过教育扭转了自己的命运。她就像鸟一样飞往她的山峰,不被环境禁锢,重塑人格,并且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脱离原生家庭的过程虽然痛苦,也是孤军奋战的过程,但是她的勇气和超乎寻常的抵抗能力,使得她成为了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
痛苦依然存在,固然她的家人对她的伤害无法改变,对心灵的伤害也很严重,但是她依然选择更爱自己,更相信整个世界都阳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