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级26期第7次课,内容具体化。
这次参加复训,有几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刘老师越来越对咨询师的自我完善、具体化这两块内容重视,很多次、很多场合提及,咨询师要成长自己,要打磨自己的容器,要补漏,要拔钩子,要求解决自己的卡点;要慢慢聊,不着急,每个点都要聊细,要聊细节。特别是最近屡屡提起的分享,《搂草打兔子》,主题跟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要把来访者的主题当目标等等。
昨天内容——具体化。刘老师先让大家讨论预习,之后才详细的讲解,最后让大家针对具体化去做有针对性的练习。是的,课程当中越来越增加了练习和实操比重,也是刘老师课程调整后的一个特点。
刘老师在课程中讲到——咨询前、咨询初、咨询中,主题、目标、资源、一小步,方方面面,具体化无处不在。主题部分,刘老师再次提到,不要把来访者先提起的话题当目标,不要把来访者的话题当真,来访者也许是在试探,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最想聊的是什么。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刘老师还结合咨询过程,示范了怎么聊细到枝枝叉叉,怎么留印,怎么再聊回来。
当时我想,刘老师这个示范是本照着长程咨询展开的一个范式,那我们在平台约练的过程中,不见得能充分的用得上,来约练的老师们主题通常跟目标还是很近的,并且大都觉察反思能力强,比较典型的消费型。就像在讨论环节我们的带教老师说的,我们约练的过程中,带着这个思维模式,能有多少用多少就好了。
接下来进入练习环节,一位老师做来访者,聊一个话题,其他的老师做咨询师来进行具体化。这个练习环节成为了昨晚课程中最富戏剧化,最出乎意料的一部分,并且通过这个练习,我对平台约练有了新的认识。平台约练的老师,他也是真实的来访者,他带来的主题也真可能离真正的目标还有很远,他先提起的话题,咨询师也不要太当真。
我呢,就是这个来访者。
练习需要一个来访者,需要一个话题,我看老师们都没有开口,时间有限,刚好下午工作中处理的一件事情让我有所感受,准备接下来有所调整,那么我就来聊一下吧,看看能不能在老师们的陪伴下,把调整的效果进行下优化。这是初衷,练习的走向告诉我,初衷不见得就是自己想要的目标,当老师们开始用问句具体化的时候,我发现我当下的情绪感受使我没有办法如当初所愿,把这个话题当做一个具体事件,通过练习一来一往把相应步骤与想要结果连接起来做一个细化演练,这个具体事件背后的所有渊源以及带来的情绪感受,如沉渣泛起,使我没有办法顺着老师们的话题给一个符合练习要求的答案。
老师们说遇到了一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来访者,事实上我这个来访者还真的没有挖坑的故意,我所呈现的真的是一个来访者的真实感受和反应,不过让我也始料未及的是,我本来打算以一个消费型来访者的姿态来参与这个练习的,只是真实的感受把我拉到了抱怨型来访者的立场,不是老师们问句的用的不好,而是来访者带来的主题朝向目标确实有一个比较长的路程要走。所以说,咨询师,当来访者说他带来了一个小话题,他想解决一个小问题时,您千万不要太当真,因为说话当时的他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话题是大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