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线上看人格发展
导读:产生心理危机原因的70%是社会关系。学业压力本身并不会导致心理危机,是存在外部施压的社会关系才会产生心理危机。排列在前10位的原因有:
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亲友,家庭纠纷,暴力伤害,财物失窃,情感挫折,网络成瘾,意外事故,性侵犯(前4个其实都是“关系”)。
链接我们和外部世界的是行为,决定行为的是态度。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协调整合而形成了态度。三者不协调的时候情感起主导作用。态度的形成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步骤。态度的转变,受传递者、接受者、情境、信息4个方面的影响,在你和他人之间传递信息、情感、需要和态度的过程,叫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维持你和他人心理上的联系,这就是人际关系。他满足你的三种人际需要: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
社會知覺:是在社會環境中對於有關個人或群體特征的知覺。不僅是對人的表情、語言、姿態等外部特征的印象,還包括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內在的動機、意圖、觀點、信念、個性特點等內心本質的推測和判斷。社会知觉分为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社会动机:是有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是人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社会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二 儿童心理学第7.8.9章
7: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希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而这种差异又涉及对人的本性的两种不同的假设。个体追求优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依赖于群体,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
任何不能单独保护自己的动物,都会被迫群居在一起,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不安全,他们和其他较弱的动物一样,都没有被赋予尖牙利爪和翅膀等强大功能,便组成群体以补偿这方面的不足。
任何社会情感都反映了体力的虚弱,最好在婴儿时期促进人们的社会情感,因为此时他们最无助,且成长缓慢。
人类的成长发育需要很长时间,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儿童的不成熟,所以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
我们总是赞美那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唾弃对社会不利有害的行为,所以在教育中绝不能忽视群体思想和社会适应的思想。
与他人和群体联系时,人的语言天赋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没有社会情感的话,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等其他能力就不能充分发展。
个体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时,能刺激他们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发展。
人在4~5岁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这段时间是培养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好时机,人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下来,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以后会受自己观念的束缚,不断重复原有的心理机制和相应产生的行为。
8: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过早地开始。
只要这种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原始看法没有被矫正的话,那么无论多少逻辑或者常识都不会使他后来的成人行为改变。
相比于好孩子的优异行为,淘气的孩子常常选择了背道而驰, 他们可能会变得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
孩子的情感,性格和生活风格都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 获得一种优越感,提高自己的价值感,是自己在周围的世界里获得一定声望。
有的孩子内向懒惰,给人坚强冷漠的印象,是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和痛苦,逃避一切可以使自己得到改善提高的机会,给人留下坚强的印象, 内心往往极度敏感和脆弱。
儿童常常倾向于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非此即彼, 思维上或全有或全无。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2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这种方式进行思维的人,特别是儿童,一方面在强烈的自卑感中挣扎,另一方面却发展出过分的野心作为补偿。
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过是对生活中的不快和可能会遭受的失败的一种逃避罢了。人类领袖正是那些拥有超凡的想象力且后来又能把想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人。怎样把儿童培养成伟人是无迹可寻的。
9:人格在时间轴上是连续展开的,不会出现突然的跳跃。
直到我们的能力和天赋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对我们全部的潜能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如果我们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这种惩罚就会成为他继续反抗的绝佳理由。惩罚使“反抗有理”。
如果一个儿童的行为产生了错误,其原因往往是他为自己设置了错误的目标。所以,追求错误目标难免会导致错误的行为结果。
孤儿和私生子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反社会的倾向,这是环境影响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