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至难言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这是程颢的话,这段话试图解释“仁”,但最终没有解释清楚。他的解释大概是这样的: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有一个“不仁”的例子,那就是医书上讲的肌肉萎缩这种病。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从“不仁”的反面例证看,仁就是将天体万物归于“仁”,并成为一体。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实现,形成“仁”的方法就是“博施济众”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比较贴近“仁”的本意,从这就话理解“仁”,可以得到“仁”的本体。
王阳明也有一段话:“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这段话,就“仁”表达了两个意思: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明德就是“仁”,王阳明的明德是包含从格物到平天下,甚至还包括“亲民”在内的所有思想活动的,是“此心之德”,也就是我心之得,是某一人人生的所有的、有益的思想成果。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或者将来将会进行的思想着的他的全部思想内容,或者说思想对象。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天地万物亦归于思想内容,与思想中原有的各种形式的内容相融合成为一样的东西。这种做法是可以包罗万象的,若是不能做到包罗万象,那就是我心中的的“仁”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仁,不能容下某一物,也就不能容下所有的物,包括心中原有的思想对象。
程颢、王阳明的“仁”同古圣先贤的、以有等次的爱为内涵的“仁”有明显的不同,提升到了两个高度:一、统领个体思想的高度;二、统领社会意识的高度。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每一个个体通过人人来自我实现,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作为一个理由根据当然是可以统领社会其他事物的。只是要想真正地、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得在本质基础上形成人文精神才行。人文精神本就是存在的,这是千百年来文明发展的成果。剩下的,只是如何发扬的问题。
宋明之后的思想相对于前人是有发展的,也是饱含科学精神的,只是在与西学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因为缺乏相互理解,没有实现互溶。不但没有互溶,后来竟然对立起来,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一败涂地,被当成冤孽被彻底清算,彻底清除了:真是可惜。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