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晚起,似乎成为了年轻人的标配,尤其是大学生。那时,刚刚渡过高考生死劫的我,走进大学仿佛重获自由的小鸟,大学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极了。五六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聚集于一室,总有聊不完的爱情,讲不完的趣事,谈不完的人生,畅不完的梦想。有时聊得太过投机,时针一下子就指到了一两点,第二天,即使挨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与小床耳鬓厮磨的机会。有时候,即使舍友早睡,我也难以舍弃这喧闹的世界。其实,深究这种习惯养成的根源,或许在于十年慢慢求学路内心的压抑,或许是失去管束的我对自由渴望的宣言,又或许是不忍错过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就这样,我尝到晚睡晚起甜头,晚睡晚起成为了我自动自发的习惯回路,一路伴随我走过大学,走进社会,不离不弃,至死不渝,深入骨髓,涓涓不息。
走进社会上的我,进入了一家国企从事HR,每日重复的工作让我丝毫提不起精神来,在晚睡晚起的道路上又继续奔走了四年,闺中畅聊由手机刷屏取代,直到微博朋友圈被我刷空,我才不甘心、恋恋不舍地投入被窝的怀抱。
去年,与朋友一起投资,血本无归,一夜回到解放前,我第一次品尝到贫穷的味道,生活顿时陷入了谷底,深不见底,看不到一缕曙光,感到整个人生都是绝望的。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彭小六《让未来现在就来》这本书,清晰呈现了彭小六的逆袭之路,顿时惊扰了我心,在我心底泛起一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被束之高阁的梦想重新被唤醒,自由的人生再向我挥手。从这一刻,我决心改变,再次扬帆起航,去采摘幸福人生的花蕾。既然成功人士都是晨起型人格,那我就从改变晚睡晚起的习惯出发吧,我强迫自己每天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心无旁骛地或画画、或写作、或读书,用早起倒逼早睡,不到两周的时间,闹钟自动下岗,我形成了新的习惯回路,成为了晨起型中的一员。
那我晚睡晚起的习惯到底是怎样养成的呢?而我又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晨起型达人呢?查尔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似乎解释了这一切。
01晚睡晚起习惯的形成
书中提到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
第一步,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启用哪种习惯。
尽快融入集体恰是奔赴他乡异地求学的我当时最真切的心情,这个暗示诱使我一直在寻找可以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的方式。
第二步,一个惯常行为。
晚睡晚起这个在大学群体中司空见惯的惯常行为,加上同龄人的榜样和示范,晚睡晚起这个行为就顺理成章地被激发了。
第三步是奖赏,这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晚睡让我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交流,分享彼此的成长经历,吐露各自心中的小秘密,分担新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一切瞬间拉近了我们彼此心里的距离,成为了彼此在他乡的心灵依靠。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收获了亲如姐妹的友谊,领略了不同的人生风景。这个奖励让我彻底成为晚睡晚起一族。
习惯的三步回路形成并固定了下来。从此,晚睡晚起陪我走天涯。
02早睡早起取而代之,习惯由此改变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
自我下定决心改变晚睡晚起的不良作息习惯时,我感觉依靠我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适时,我加入了彭小六的梦想早读群,每天早晨,小伙伴们在群里互问早安,互相打气,互相监督,一起抱团成长,一起沐浴新知,一起砥砺前行。习惯的黄金法则指出,习惯最具有可塑性,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早睡早起的暗示和奖赏都没有变,暗示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排解压抑的现实生活;得到同样的奖赏,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找到人生的支持者。在早起的群里,我重新找到归属感,找到一群同频共振的小伙伴,戒除了晚睡晚起的习惯,摇身一变成为晨起人的倡导者。
家人都说嗜睡如命的我,开始转性了。
自此,一个晚睡晚起的人彻底成为一个晨起型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