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在诱惑观众风味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人间。
孩子、猫、狗,是在形形色色美食之外最吸引我目光的部分。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并没有将镜头局限于餐盘之内,而是分出了许多镜头给这些无比生活化的场景。
最开始,在第一道菜手抓肉之前,我们就看到一个立直了只比小羊羔高个几十厘米的小男孩在羊圈里扑腾着,一次次地向小羊羔扑去,哪怕被甩开了也毫不气馁地扑向下一只,脸上还带着笑。
伴着旁白的解释,原来是小外孙被委以重任挑选羔羊,来款待客人。看到这儿的我忍不住会心一笑,草原上的烟火气在镜头中完美传达。
之后的镜头,一大盆看得着吃不着的手抓肉出现了,它与那些广告、菜谱中的手抓肉不同,因 为它是小吾尔恩在羊圈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满含着主人家和小吾尔恩的亲切与热情。(还是吃不到,好气啊)
到了火腿的环节,一只满脸写着我只是路过的小白狗与猪耳朵同框出镜,无比娴熟地绕开了小巷中的障碍物——倚在墙上的一整只猪腿,淡定地走远。
新鲜的碾转刚从石磨上取下乘在框里,等候许久的孙女已经迫不及待地捞出一把,塞在了嘴里,一旁的爷爷对着镜头有些局促地说道:“新鲜碾转”。
在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边说笑边做活时,小女孩也跟在一边,满脸认真地处理着手中的龙须笋,将手中的笋子视作一番大事业。
类似的例子在五十分钟的纪录片中数不胜数,真正落到最后成品上的镜头并不多,拍摄人员用镜头记录了美食的环境、处理过程,以及最重要的,制作和品尝它的人。
在《风味人间》中,美食、文化和人的交融是天衣无缝的,从准备材料、制作过程、最后的品尝,其中处处都有期待这道美食的人。这时的美食已经脱离了单纯一道菜的范畴,和人的生活与文化交接了。
《风味人间》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就是摄制组不仅在中国的山川大河中取材,还跑到了国外,向观众展现了异域风情。
从《风味人间》看,中外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美食的传承上。
中国的美食传承体现在家庭的纽带上,很大一部分都属于私家手艺,从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一代代地传下来,家家手艺都有细微的差别。
家人们满眼慈爱地看着家中的最小一辈吃得合不拢嘴;牧民的孩子在四岁的年纪已经自如出入羊圈,扑倒比自己身形还大的羊羔;小女孩向奶奶们认真学习着龙须笋的处理方法,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屏幕外的我们看见了家庭的传承、美食的传承,只要家庭不断,美食的手艺也就会流传下去,也许未来的一天,是长大了的吾尔恩让自己的孙子进入羊圈挑选羊羔,那个小女孩也会和自己的孙女坐在一起处理龙须笋。这是中国美食的传承。
西方国家的美食传承也许更偏向于工业化,让专业人士来保证民族美食的专业性与持续性,也是身着白衣的专业厨师来做出那一份份看着就想“哇”出来的瀑布土豆泥。
这两种传承方式孰优孰劣无需比较,在深山之中吃上一份当地人的美食,在火腿切片师的专业手法下品味西班牙火腿,这不都是莫大的享受吗?
与正文无关:
螃蟹的大眼幼体真可爱,两个黑点点嵌在透明的身体中,真想不到它们以后会变成外壳坚硬内里肥美的大闸蟹。
截了半天图的我真诚地求赞
我的公众号:念起灵,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愿意的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