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风味人间》:人间很值得
𐂂
梦想就是站上镖台当一个镖手,
燃烧自己的小宇宙,
好像整个海平面都是我的。✨
中国拥有最富戏剧性的环境和气候,从荒漠到平原,从山地到海洋。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人们因循自然,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竭尽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 Chapter 1·
哈萨克族
阿勒泰深山中的夏牧场,毛勒提别克整理自家羊群,挑选出最强壮的牲畜,准备踏上征程。
山地放养的阿勒泰大尾羊,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鲜嫩。毛勒提别克的夏牧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在这里,野草、羊群和哈萨克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当年生的羔羊,肉质幼嫩酥软,油脂丰沛,浓香清甜,只要清水炖煮,就是难得的夏季美味。
人类从逐水草迁徙的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开始游牧。每一年草木枯荣,毛勒提别克都沿着季节指引的方向辗转不停。羊群不仅是能量来源,也是他们的生计所系。
迟来的降雪比预期晚了近四十天,才得以进入冬牧场。冬牧场深处荒漠,积雪是唯一的水源,草料稀少,毛勒提别克需要严格控制羊群啃食范围,以此来保证它们能够安全度过严冬。
冬季,牧民储蓄的多为成年羊只。中国牧区的最东端——呼伦贝尔,人们用一种复杂的方式烹饪多年生羯羊。卵石内部炙烤,奶桶密闭增压,内外同事加热,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极致的味觉体验在羊胸口,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寒冷荒漠里也有美味——马肉。是哈萨克牧民重要的越冬储备。化雪取水,腌制马肉。哈萨克族的食谱中,马肉、马肠占有特殊地位,牧民传统观点保存方式,往往于不经意间将其塑造成美味,那是寒冷和时间对它的改变。马肉高蛋白,脂肪低,用新鲜马肉炒制的库尔达克,牧民一年中只有一次吃到的机会。
马肋排,肥瘦相间,肉质最为细嫩,被慎重地穿进马肠中,在肠衣的保护下,制成哈萨克人重要宴席上的待客上品。入夜,马肉马肠在低于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极速冻结。第二天,冬肉在烟火气中苏醒,均匀脱水,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敛风味,悄然出香。制作马肉马肠,牧民至少要把它晾挂一个月之久,在肠衣的密闭保护下,马肉、肠骨、脂肪协同分解和转化,从容积累风味物质,造就哈萨克族的标志性美食。
· Chapter 2 ·
安 徽
冬至,宣告着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到来,传统农家年底杀猪,要妥善腌制,以备长期食用。猪后腿,是制作火腿的原料。盐分的拿捏最为关键,用盐不足容易腐坏,用盐太过则阻碍生腿脱胎换骨进化成火腿。
徽州冬季最低温徘徊在冰点上下,湿气弥漫,因此,方便盐分缓慢而持久地深入腿肉内部。中国传统火腿的制作,仰赖天时地利,产地局限在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火腿是中餐厨师的秘密武器,也是很多传统菜肴里的无名英雄。经典淮扬菜大煮干丝,出神入化的刀工并非单纯炫技,而是为了迅速吸收滋味。毫发般的细丝,浸入以火腿和母鸡熬制的高汤,片刻出锅。既保持干丝应有的柔韧,又最大限度汲取火腿的精华。
曝晒,是皖南火腿的必经之路,南屏村四面环山,群峰聚拢水汽,难见天日。为了避免火腿回潮,反复晾晒是当地人的应对之道。
中国人注重火腿烹饪后的味道。火腿的不同部位,各有菜式。
· Chapter 3 ·
西班牙
大西洋的丰沛水汽,遇到阿拉塞纳山脉阻挡而聚集,形成相对稳定的微气候。小镇哈武戈坐落山中,每年出产数万条伊比利亚火腿。以哈武戈维中心,遍布火腿加工厂,多用酒窖陈放火腿。批量化生产的火腿,定期涂油,调整悬挂位置,甚至规定肉面的朝向,窗户开合的尺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人力的悉心养护,是火腿进化的路标,指引它们通向完美风味的终点。
火腿既成,吃起来更有讲究。在创造力四溢的西班牙人那里,火腿切片、享用,都是一场仪式感满满的互动表演。
火腿永远是西班牙人引以自豪的名片。
保鲜手段多元的今天,贮藏不再那么重要。然而,历尽岁月凝练的风味,依然在桌上千回百转。无论是热气腾腾地上桌,还是直接食用,把鲜肉修炼成火腿,东西方工艺异曲同工。
· Chapter 4 ·
河南
谷物,仍然在中国多数地方占据着饮食的统治地位。
主食带来的幸福和安全感,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五月下旬,临近芒种,此时的小麦灌浆饱满,尚未黄熟。这种叫辗转的食物,曾经是青黄不接时,农民的应急口粮,如今却变成了尝鲜的季节性美食。青麦粒糖分高,天热容易腐坏,阴干后要迅速上磨碾压。碾压可以旺火爆炒,麦香热烈扑鼻。
当季新蒜捣碎成泥,伙同辣椒、花生碎、香油、醋汁,共同烘托这青麦的甜香。
土豆,是如今地球上种植地域最广的作物。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把土豆宜菜宜饭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土豆呈现出透亮的啫喱状,是支链淀粉含量高,糯性大的表现。然而,让土豆产生奇妙变化的,并不是只有中国人。
在法国,牛奶融化土豆泥,均匀搅拌后加入大量奶酪,来自牧业发达的法国南部,当地特产拉吉奥尔奶酪,在土豆泥的附着下,加热后韧性得到最大延展。
黄土高原上的土豆魔术,没有任何添加,仅仅是反复捶打,支链淀粉不断拉伸,控制时间与力道,获得恰到好处的交联,产生普通土豆泥无法比肩的韧糯口感,当地叫洋芋搅团。洋芋搅团配上油泼辣子、韭菜,尤其那一勺酸楚动人的浆水,酸辣辛香。
· Chapter 5 ·
四 川
作为山地面积最广阔的国家,复杂的地理环境滋生多样气候。西南最潮湿的深山之中,隐匿着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鲜味。罕见的阴湿气候,孕育着一种特殊的冷温植物——冷箭柱。如若运送及时,鲜笋依然能保有90%的水分。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是对鲜美食材最大的信任。
山珍并不都生长于湿润环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胡杨林里,蘑菇或者萌发在地下,或者隐身于胡杨落叶。
春季是最干旱的季节,生长环境水分稍多的巴楚菇与羊肉同炒,疏松多皱的质地,更容易吸纳肉类受热后产生的肉质香,这让它在汤汁中格外出彩。
竹林中,鲜笋也急待脱水,炭火坑笋。品相完整的冷笋,才有资格被制作成龙须笋。龙须笋炖鸡,是当地一道隆重的宴客菜。
老腊肉,是鲜笋的绝佳搭档。冷笋煮开后加入草木灰,它所含的碳酸钾,能够提升食材风味,相当于给味蕾注入兴奋剂。
· Chapter 6 ·
江 苏
东方对鲜味的追求,不仅局限在山珍。长江下游的众多湖泊,一直被视为中国顶级大闸蟹的主产区。大闸蟹是底栖动物,水草既是它的庇护所,也是食物来源。
上世纪初,顽强的野生蟹苗,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奇妙旅行。艾瑟尔湖,是荷兰最大的淡水湖,大闸蟹作为入侵物种,在此地发展壮大。如今,大闸蟹身价不菲,十几年的时间,售价增长近二十倍。
在荷兰人看来非常复杂的事情,在中国人手里却游刃有余。蟹粉、蟹柳在中餐中各有妙用,蟹壳承托蟹粉,烤制酥皮蟹。
中国人养蟹的功夫独步天下,后鲜活螺蛳、蚌肉,让大闸蟹膏肥黄满,滋味馥郁。
最极致的成果就是只取蟹膏蟹黄的秃黄油。
今天,美食家手中的秃黄油,蟹壳也有妙用。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
· Chapter 7 ·
中国台湾
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孕育丰富的海产。每年秋冬季节,黑潮流经台湾东部海域。旗鱼,是海洋中的短跑冠军。立翅旗鱼,冬季最为肥美,油脂绵密,适合生食。
当地人更热衷一道家常小炒。旗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加酱油、米酒大火旺炒,临出锅前放入九层塔提味,三杯旗鱼皮出锅。
阿勒泰,毛勒提别克依然四季转场;
皖南的火腿依然会应时上桌;
川西,新一年山中禁火,得在浅山掏笋。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
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
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
谢谢看到这里的你们
文/图 子禾
欢迎关注“喵呜季”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