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共情是心理学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也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态度。
一般来说,共情有以下两个过程:
1、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2、对别人的经历,给出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回应。
共情这个词被广泛运用,它的含义也并非一成不变。可以简单理解为:感同身受地去换位思考,然后将心比心地给出回应。
要注意的是,不管怎样的共情方式,我们都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别人。
恰好的共情,往往是在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不需要刻意为之。
“彼时彼地”的工作方式
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自己在另外一个时间,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些事情。
这个事情其实跟当下的咨询室,不在同一个时空里。
咨询师可以对这个事情做共情,可以做跟随,可以去了解更多的细节,去问:到底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应对的等等。
探讨的范围在这些事情的框架内。
“此时此地”的工作方式
来访者经历的事情,不发生在咨询室的时空,可是咨询师把这个事件纳入到咨询框架里面去使用,在咨询师跟来访者的关系的框架里边去做讨论,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来进行解析。
来访者讲的那件事情过去发生在别的地方,但是来访者讲这样的事情的方式,在咨询室里边、在咨询关系里边,也特别重要。
抱持
心理咨询中的“抱持”(holding)概念,由温尼科特提出。本意是指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在抱持性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无论你好还是坏,我都稳稳当当地相信着你;你做错了事、感到无助,我愿意接纳和帮助你。
简单来说,咨询师做到抱持,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言语、态度等让来访者知道自己是被接纳、允许和被理解的。 这有利于来访者感到安全,进而更好地探索自己、表达自己。
内部视角
当咨询师邀请来访者去描绘感受的时候,咨询师其实是希望能够走进来访者的心里,然后去看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各种主观的体验,包括痛苦、愤怒、难过以及希望等等。
一般的问句是:你是什么感受?你身体上有什么感受?你心里边有什么感受?
外部视角
与内部视角相对应,外部视角不是往来访者的心里边走,是去了解来访者作为一个行动的个体,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做了什么,或者说如果有别人在场,别人看到来访者采取了什么样应对和行动。
行为像是一个信号,可能会激发身边人的互动。外部视角有利于对关系的探索。
一般的问句是: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在外人看来,你有什么表现吗?
认知三角
情绪(感受)、想法(考虑)、行动。
在系统咨询里边,非常关注“行动”,关注来访者的应对能力。
中立
咨询师遵守中立原则,意味着不评判来访者的情绪和价值观念等,而是用一种理解、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中立的态度,有利于缓解来访者的紧张和无助感,有利于来访者感到被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
在中立的态度下,咨询师不需要去推动来访者改变。保持价值中立的同时,也要做到对“改变”的中立。
三角化: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引入第三方。
比如,来访者说出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引诱咨询师(第三方)说出义愤填膺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因为有了第三方替自己发泄,则倾向于保持原样,难以做出行动。
保持中立是抵御三角化诱惑的方法,咨询师不需要替来访者打抱不平,可以用接纳的态度去引导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应对方式。
资源取向:
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态度。关注点不在于发现问题的来源,而是把焦点放在来访者自身潜力、过往成功和应对能力等等一些正向、积极的内容上。
来访者身上有可以帮助疗愈的资源,但是可能来访者一时不知道怎么运用自身的资源。咨询师可以推动来访者把资源里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到自己身上,让这个资源能被来访者真正使用。
提问时,不仅问发生了什么好事,还问来访者获得了什么。
资源取向的提问:“当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胶着期及应对方式
心理咨询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中途会有一段漫长的时期,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感觉到咨询进展艰难,仿佛看不到什么新的信息和收获。
胶着期间,来访者和咨询师感到压力和无助。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用一种坚持、坚定的咨询态度去陪伴来访者,去探索来访者内在的意愿。不需要揠苗助长,而是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应激反应
心理学中认为,一个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时,会有战斗(fight)、逃跑(flight)、僵住(freeze)三种反应。
家庭格盘
家庭格盘是一个心理咨询工具,由25个木偶和一块正方形的双拼木板组成。
木偶有大有小,也有不同的颜色。来访者或者咨询师可以使用木偶代表不同的人物、概念等等。每个被使用的木偶,都带有使用者的一些感受和投射。
家庭格盘有利于形象化地呈现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内心体验,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更具体地去理解。
投射
心理咨询中的常见概念。投射指的是把自己的想法、情绪、冲动或者愿望放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样,就认为那些想法、情绪等是别人身上的,不是自己的。
投射容易让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也会让投射的人难以理清自己的真实想法。
多沟通可以减少投射带来的负面影响。
萨尔瓦多.米纽庆
美国结构家庭治疗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家庭和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专著。
扰动
简单来说,扰动是指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了一些新东西。
也许是来访者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的思考、开始思考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对事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有了新的行为等等。
涵容
简单理解是包容、包涵、容纳、接纳的意思。
一位能够涵容来访者痛苦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包容来访者无法忍受的体验。慢慢地,心理咨询师的包容也会被来访者所学习。当来访者有了这种包容的功能,思考和忍受不适感觉的能力便会增强。
系统治疗流派简介
定义:
系统治疗是一种治疗方式,如今它与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人本主义治疗合称为心理治疗的四大主要流派。
系统的意思是,一些要素(比如家庭成员)通过多种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边界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系统中的要素既影响着整个系统,也受到系统的影响。
系统治疗可以用于个人和家庭,为他们认定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在家庭治疗中更常见。系统家庭治疗中,“病人”的家庭成员都在场并直接参与治疗。
历史:
大约从1950年起,系统思想开始运用于心理咨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出了结构式和策略式的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代表人物: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理念:
每个家庭都需要有一个与其各自的生活条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结构”,或者说一个合适的互动框架。而这个结构通常跟合适的“边界”有关。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都需要合适的边界。系统治疗需要在家庭中建立适当的代际边界。
治疗关键词:
挑战症状:重新定义症状,打破家庭中僵化的互动模式。
挑战家庭结构:要求家庭成员尝试不同的行事风格,探索出更适合的边界。
挑战家庭现实:来访者来治疗往往是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应对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实”。因此,治疗中会挑战来访者建构的现实并提供新的视角。
策略式家庭治疗
代表人物:
杰·黑利(Jay Haley)和克洛·迈德尼斯(Cloe Madanes)
主要治疗方法:
会给来访者安排富有挑战的任务,被称为“考验治疗”。指的是,让受到症状折磨的人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不会对人产生伤害,但是比症状本身更费力、更难受,可以被看作“善意的折磨”。
比如,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是失眠,那么可以安排的任务有:整晚都不准睡觉,而是去做家务、跑步直到精疲力竭。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系统治疗的内容,可以学习以下两本书: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
《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
系统治疗主要特点
刘丹老师对系统治疗特点的总结:
1、系统式咨询在关注来访者的痛苦困难的同时,会非常关注应对能力,强调来访者的资源,尤其是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就去关注来访者的应对能力。
2、强化资源,给予希望。扶正祛邪,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在来访者的生活里会有很多的资源,包括自己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当中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一个人能够成长到现在,能够进行心理咨询的重要资源。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力量,会让来访者对自己增加信心,也会对咨询增加信心。而有信心的时候,咨询的效果会有更明显的提高。
3、对过去的探索、对现在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探索同样重要。
4、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会探索。帮助来访者在认知和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行为层面也会有明确的改变。
5、会给来访者留一些行为方面的作业,并对此进行讨论。
补充:系统治疗取向的咨询师,在咨询中会更清楚地强调来访者及其重要关系是在一个系统中的。会突出来访者关系的模式。
系统治疗倾向于在短时间内做一些能起作用的工作,而不是深入探索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