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这就是系统动力学!也叫洞察力。
洞察力到底有什么用?举几个例子:
1,消费者希望酒店房间便宜,酒店却想卖得更贵,交易就一直无法达成。一遍消费者没地方住,另一方面酒店空着房间卖不出去。用逆向出价来改变交易模型:一,消费者出价;二,酒店用临近午夜的房价竞标。这就是Priceline。
2,员工想轻松工作,老板却希望你加班卖命。于是老板做经理的事,经理做员工的事,员工在谈天下大事。用运营合伙人改变管理模型:一,基本利润归公司;2,超额利润60%归员工。于是员工收入超14%,公司收入超15%。这就是永辉超市。
3,孩子一些作文就头疼,家长恩威并施都没用。给孩子设计一条写作的增强回路:一,帮他开通公众号;二,帮他开启高阅读量,高留言数,和大赏正反馈。正反馈让他更有兴趣写好作文,更好的写好作文得到更多正反馈。
所谓的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看到事物本质还不够,洞察力还可以进一步找出复杂问题的简单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有1000种,但是最有效的那一个,一定是洞察力改变模型。
什么是系统动力?再来个例子:
一块手表,你从表面上看,只能看到指针透过表改在有规律的转,但是它里面,却又无数咬合的精密齿轮,这就是系统。所谓动力,就是发条,电池,太阳能,温差,人体动能等等一切驱动。一般的人只能看到表面呈现的东西,而专业的人,他就能够清晰了解整个内部的构造,知道如何通过改变内构从而引起外面的变化。这就是系统动力。同理,所以,把这一套模型运用到现实生活,商业生活,就是洞察力。
再细一点,什么是系统呢?再来一个比较血腥的实验:
1971年,有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找来24名心理,生理都很健康的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在地下室,体验监狱生活。一开始,囚犯们感觉良好,觉得是一种少有的体验,狱卒也感觉挺好,觉得自己一定是个通情达理的狱卒,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但第二天,事情就开始失控了。囚犯开始对环境有抱怨,撕掉了囚服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消狱卒。狱卒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控制局面,镇压了这次暴动,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衣服,强迫他们洗马桶。第三,第四,第五天,场面完全失控,狱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声痛哭,并出现心理疾病症状。第六条,实验被叫停。
你看,明明是随机的两组人,但只要把其中一组放在狱卒的位置上,不管他们之前是谁,受过什么教育,信仰是什么,他们就会去虐待囚犯。这些人是谁似乎不重要,因为有一股你看不见的远大于这些人的力量,在牢牢握住他们的双手,左右他们的行为。
这种远大于人的力量,就是:系统!
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1,要素;2,连接关系。
24名志愿者就是要素;狱卒和囚犯,就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素其实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把要素和连接关系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一整个系统。是系统决定了个体要素的行为。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因为要解决真正的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洞察力就是帮你找出连接关系,然后改变它。
再来一个例子:
你在某海边旅游城市一家海鲜馆吃饭,看见鱼缸里有一条从没见过的鱼,于是问老板:这是什么鱼呀?
你猜老板会做什么?
老板会一把捞出这条鱼,说:这是XX鱼,300块一斤,一共20斤,共6000块!
这种花式宰客在旅游城市屡禁不止,为什么?是餐厅老板这个要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并不是。因为店主和你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对。
大部分人,一辈子只可能去这个城市旅游一两次,只去一两次,并且到同一家饭店吃饭的概率,简直就是0,也就是说,对这家海鲜店来说,几乎每个客人这辈子都只会来一次。如果你是这家店的老板,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宰死他为止啊,反正不会来第二次!如果是你,你也不会比他好哪里去。花式宰客行为,不是由老板这个要素决定的,而是你们之间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决定的。
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不要期望改变要素,比如教育老板:你要善良,而是要改变连接关系。
比如我们会用大众点评,先判断一家店是不是靠谱,因为线上积累的评价,形成了口碑,实现了餐馆与顾客的重复博弈。
再来一个例子:
外国麦当劳在高速路上的店是加盟的,一开始顾客反映这些店的食品和服务都很差,这是因为高速路上的顾客,都是过路客,他们和麦当劳的关系,也是单次博弈。服务不好,会伤害麦当劳的品牌,但对加盟店的收入却几乎没有影响。麦当劳就决定改变连接关系,把加盟店收回做直营,自派店长去管理,这样,高速路店的服务水平就大幅度提升。
还有个例子:
我们都听过和尚分粥的故事,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想给自己多分点,另一个当然不愿意。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改变要素吗?教育他们:出家人,要以少吃一点为怀?可是出家人也不想饿死啊。改变连接关系,让一个和尚分,另一个和尚先拿。这样就让彼此获得相对公平。
我们内心深处,相信人的力量无穷无尽,遇到困难时,期待力挽狂澜的领导;遇到灾难,渴望无所不能的英雄。我们相信: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甚至说过: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当然,我们无可忽视人的力量,但是人从来无法单独决定行不行。人这个要素,跟他周围比人更强大的连接关系,共同决定着行与不行。
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喜欢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说过:历史学家总是不能解释历史。这就很好的阐述了要素和连接的关系。因为我们无法回到真正的历史中去,历史学家,都是根据现有的要素,以及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史料依据去推演他们的连接关系,而这种推演,既是苍白的,又是无法证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