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大量实验研究表面,同样数量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样数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就是你如果损失100,需要用250的收益来抵消损失100所带来的痛苦感觉。
“损失厌恶”心理的延伸:“展望理论”
这里展示一个小实验:
选项1: 一起抛硬币,正反2面的概率都是50%。如果是正面,你能获得5000美元,反面的话,你将会损失2500美元。
选项2: 现在就给你1200美元。是的没错,现在就给。
你会选哪个?
根据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结果表示,有82%的人,会选择选项2。
但是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理论,“理性”的人能够算出选项1的预期回报是$1250美元,而选项2是$1200美元。
那么“理性”的人为什么还会选择预期回报较小的选项呢?
“理性”的人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尽管这些选项的预期效用几乎相等, 但是“理性”的人会更不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更低的选项。
这就是著名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又称作亏损厌恶( Loss Aversion ),此理论是为取代博弈论中的期望效用假说(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is)而被建立。
上面一大堆得理论可能看到有些烦,根据“损失厌恶”和“展望理论”简单归纳为3个基本结论:(这里不是绝对,请理性吸收)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会对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会敢于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理解“损失厌恶”有什么作用?
当我们理解“损失厌恶”背后的含义,对自己在生活上或是在扑克上的行动决策会有一定的认知提升。
生活:
例如玩游戏的氪金、手机的饥饿营销、某宝的购物节活动、超市的特价商品、临街店铺的清仓大甩卖等等场景,都是为了营造现在不买就没的“稀缺感”对你刺激消费,套路还是老套路,但是一直都很有用。
理解“损失厌恶”心理,会更深刻明白这些套路都是针对什么而设计的,进而达到管理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套路,让自己变得更好。
扑克:
知道“损失厌恶”,就知道在牌桌上输了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为什么一直想赶回本,为什么输了就会情绪上头骂各种无关本质的事物,知道了保险机制的出现就是针对你的“损失厌恶”心理而制作的。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确仍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的确会触动扑克人的神经,既然知道“损失厌恶”心理,为何还没有去行动?
这种由于“损失厌恶”带来的决策偏见,对扑克人有3种最直接的影响:
1.忍受不了输的痛,资金没有管理,没有止损机制,导致常常在水下游走。
2.忍受不了短期波动亏损,导致情绪上头决策错误,无法打出更好价值。
3.过于考虑已经发生的成本,在不足够理智的情况下,眷恋过往的投入。
从这3点影响可以看出,“损失厌恶”可以说是扑克行为中导致决策偏见的诱因。
由于扑克是不对称信息零和博弈,当你不能正确的权衡每种决策选项时,你不敢轻易尝试,也不敢轻易放弃。
在投举棋不定的时候,线上扑克的快速决策使你遭受压力,往往容易让你寻找最近的记忆,从而忽略了全盘的数据。(提示你要学会复盘)
对自己认知不足,觉得扑克非常简单,过度自信,盲目跟风(无脑听信别人的经验,跟风选择别人的打法或思维),做出草率的决定。(不要羊群效应,做适合自己的事)
单纯的寻找某种参照物(觉得别人盈利,就直接套用别人的打法和思维),以求做出快速的决策。
从主观上讲,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决策偏见,以求更好地作出行动决策。
从客观上,改变自己大脑思维的方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决策方式,强制地减少自己在“损失厌恶”中的影响。
不要把扑克当成Du博,树立健康的扑克理念,多看技术性书籍,学会复盘,少些投机,多做资金管理,不要过于关注当下,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
尊重数学,相信概率,做系统性的决策框架,才能在扑克的长跑中稳定生存。
(文字信息纯属个人观点,请理性吸收)
题图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损失厌恶 展望理论
[2]电影《赌王之王》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