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提要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而潜意识下渴望建立与他人结合、联系。但是在误爱、伪爱与无爱横流的时代,大多数人将爱仅仅视为一种非理性的感情,以为在爱这种事上一无可学。而弗洛姆则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知识并付出努力,即学会爱便要掌握理论和掌握实践。在本书中,他从“爱是一门艺术吗?”“爱的理论”“爱以及当代西方社会中爱的蜕变”和“爱的实践”这几方面论述了他的观点,指出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问答。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尽可能少地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少地援引别的资料。除了对当代社会爱情观的批判,较多地对照了另一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思想。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一切行为和动机都有广义的性的色彩。他认为爱情本身是非理性的,只是性本能的表现与升华,即作为成熟标志的、理性的爱,弗洛伊德认为是不存在的。由于当代文化中充斥着购买欲和互利互换的价值观,而上流社会更幻想着正确的技术不仅能解决工艺生产问题,也能解决人的问题,弗洛伊德的思想盛行,产生了“爱情是性吸引力的产物”的观点。
而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有着极端父权主义思想,得出了性本身是阳性的结论,没有看到性中阴阳两极以及通过结合消除这两极对立的要求,没有认识到性的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因此在他看来,“爱情是性吸引力的产物”是错误的,从根本上来说因果颠倒一下才为正确。
总的来说,弗洛姆从正反两面阐述了怎样做才是成熟“爱”,并从对象的角度对爱进行了分类。我赞同本书主要观点“爱是一门可以学习的艺术”,但不免觉得本书对爱的定义外延偏广不便于对爱的定义有更清晰的界定,以及弗洛姆笔下的“爱”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缺乏“真”的意味。以及就像有很多人会呼吁“不要在爱情里失去自我”,弗洛姆的说法虽没有这么绝对,书中有“同共生有机体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一句,但我也认为此话包含有“所谓‘共生有机体’是失去自我的存在”的意思。我以为在亲密关系中最迷人的一点就是染上对方的特质哪怕只是讲话语气这种小细节。大多数人认为的“失去自我”只不过是自我的另一面的呈现。一个人说他在爱情中变得不再稳重,那是因为性情中本有焦虑的一面。自我是具有流动性的,在爱中它会被丰富充实胜过丢失。
爱与孤独
《盛宴》里这样写道,古时候,世界不是由男和女、而是由男男和男女和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这是柏拉图对爱情的幻想与诠释。我们如此惶恐独自一人,因为,我们曾经是一体的。
“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离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人对他的单一意识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桎梏、与周围的人结合起来,就会引起疯狂甚至自我毁灭。
为了逃离这孤独的牢笼,人本能地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一部分人陷入了集体或个人纵欲的狂欢,重复地在多巴胺产生的短暂快感中忘记孤独,却在放浪形骸之后饱受负罪感的谴责和陷入更深的孤寂;另一些人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忘情忘我,仿佛从灵魂的升华中脱离了孤独。然而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人与物的统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而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则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弗洛姆认为,这样的同一化导致了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因为我们虽是一体的,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只存在一次的完整体,是自成一体的宇宙。”现代资本主义所决定的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期望着劳动者的协调统一和服从,而个人就失去个性,成为了社会这个大机器里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结果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对大自然的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这样的人们,虽然都努力接近彼此,期望可以靠工作秩序、交换消费来克服孤独,但实际上内心仍充斥着恐惧、不安、负罪感,所达到的只是一种假统一罢了。
由此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结合似乎难以实现,而对于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弗洛姆指出——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我们在不断努力地尝试了解这个世界,渴望认识生命与万物的秘密,这种渴望不仅是对认识自身秘密的本能,也与据此建立与这个世界、与万物的联系的愿望相关。为了认识秘密所采取的一条捷径便是拥有掌握对方的全部权力——这往往滋生出施虐的残暴心理,当以一种书面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时的时候,这种方法通常是令人不安的。而另一种方法便是爱。在爱中我们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深入了解彼此,甚至进入合二为一的境界。“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智力来了解人和宇宙的秘密,但可以通过爱情去把握它。”
故而我以为,在爱当中,至关重要的便是“分享”。只有能够坦然沟通并达成尊重和理解、给予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而提高双方的生命感,才有可能借助“爱”解除“孤独”的自我监禁,否则只能在消极的争吵、试图互相征服或者纵欲的空隙间,黯然接受双方的孤独禁锢。
或许,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充满对别人最诚挚的爱。在某种意义上,爱与孤独双生并行,也许终其一生我们无法完成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问题的回答,但爱与热情让我们相信最后一定能来到灵魂的乐园,作为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的独特与意义大概便在于此了。
爱情disabled
“耶稣说爱是无条件的、献身的;奥修说爱是能量的互动、是自由的、无束缚的;毕卡索说爱是经验的、性欲的、美好的。爱情,爱人们,我的爱。去爱。而我将要说的是,我们的时代爱无能。”文学中的爱情千姿百态,而当今现实世界中,患有“爱情disabled”的人不在少数。
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太多的人不曾认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如果爱情只是一种感情,那我们用什么去使人信服“爱一辈子”的承诺呢?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伪爱中永远有这样的人,“真诚而迫切地”等待着一份命中注定的爱情,能产生奇迹的爱情——另一半俊美(美丽)而家境优渥,既不因为自己的平凡而不满,也不因为自己的执拗而懊恼——虽然这些人并不在意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或者活得精致。当我们要求爱,索取爱,而不给予爱时,看似我们在获得,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无援的境地——当得到的爱低于期望甚至无人给予时,我们会再次被锁回孤寂的禁闭室。而当我们有能力给时,我们的物质或精神正是富裕,我们的生命才充满了活力,我们给予了他人幸福,同时也升华了双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