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这意味着,2016年也将画上句点。
作为一个永远完成不了年初计划的人,
此时又迎来残忍的灵魂拷问:
又一年过去,
你离自己的梦想更远了吗?
别怕,
今天我们不聊沮丧,
只聊沮丧后的“百忧解”:
从酒之具,
到杯中酒。
中国酒桌上,
推杯助盏,觥筹交错,
事事都有讲究。
但更惬意的饮酒时分,
无疑在酒桌之外。
结束一周疲惫的工作,
叫上三五好友,
清吧小酌,开启舒适周末;
或与知己对谈,
在夏夜置一箱啤酒在侧,
慢悠悠共饮到天明。
更不必说二人世界,
浪漫时分,
斟一杯中意的美酒,
无论香槟、红酒、百利甜,
甚至二锅头……
配上情意绵绵的吻,
都够芬芳醉人。
一杯甘冽沁人的酒,
常能够成为助兴的良药、
浪漫的催化剂。
有时也会想象,
在古时的中华大地上,
我们的祖先们是怎样举杯,
如何浅酌?
当垆卖酒的卓文君,
定也曾与司马相如对月共酌,
共享贫穷却浪漫的时刻;
远征塞外的将士,
也会在战争的号角响起之前,
伴着琵琶,
享受葡萄美酒的从容。
而他们的手中,
永远捧着一样东西——
酒杯。
酒杯与其他酒器的出现,
几乎与酒的发明同时。
新石器时代,
就已经出现了分化在一般饮食器具
之外的陶制酒具:
平底杯、圈足杯、高柄杯、
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
而在夏商周时期,
酒具以青铜质地为主,
并越来越注重器具的精致与高贵。
质地精良、纹样高雅的酒具,
往往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样式繁复、观赏性远大于实用价值的象尊,
就是此时酒具的代表。
到了东周和秦、汉时期,
又出现了精美的漆器酒具;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
酒具又经历了金银器、瓷器的主流变迁……
同时,
也始终不乏玻璃酒器、木质、竹制等酒器。
但出于种种原因,
它们都未能占据“杯具”中的主流地位。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酒具,
精美繁复,令人眼花缭乱:
盛酒器如尊、壶、区、卮、皿、
鉴、斛、觥、瓮、瓿、彝……
饮酒器则如:
觚、觯、角、爵、杯、舟……
同时每种酒器都有不同式样,
单论动物造型的尊,
就有象尊、犀尊、牛尊、
羊尊、虎尊……
不得不感叹,
老祖宗们真的太会玩了!
有了如此多样的选择,
无怪乎古人喝酒也讲究得要命。
正如葡萄美酒,
一定要配上夜光杯才够剔透。
古人时常称酒为“杯中物”,
这个词也很耐人琢磨,
婉转且富韵味。
而中国文人的诗情,
也在酒杯中发酵了数千年:
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清雅,
苏轼杯盘狼藉的尽兴,
唐伯虎又摘桃花换酒钱的洒脱……
但若论起最令人神往的古代饮酒活动,
还是当属:
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
42位君子在修禊祭祀仪式后,
于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
将盛着酒的觞放在溪中,
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
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
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在这场风雅的游戏中,
共得37首诗。
而在场的王羲之将这些诗集起,
乘兴而书序,
写下了千古闻名的佳作:
《兰亭集序》。
中国人的酒杯,
不是“悲剧”的杯具,
而是风雅的承载。
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
杯中酒的意义,
不仅是寂寞时的消遣、
欢愉中的助兴,
更是报壮志的热血、
酬知己的深情。
岁月匆匆又何妨?
人生最幸,
莫过于曾拥有那些完美的时刻。
恰如——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风酒一樽。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