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响了,八点,窗帘外还是阴沉沉的一片天。来不及赖床,今天是重要的一天,很多事情要办呢。她一骨碌起身,麻利地穿衣,居然比平日起床轻松不少。
八点一刻,水壶里的水开了,鸣笛如警报划响,屋子空落落的,更显得尖锐。她从卫生间匆匆跑出,湿淋淋的头发,手上沾着未冲掉的泡沫,一个人的日子难免有局促之处。
今天早餐要多吃一些,牛奶里加了苹果、香蕉,洒上葡萄干、坚果、麦片,边看手机新闻边舀着往嘴里送,自有智能手机以后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吃饭无人交谈,只得靠眼睛的忙碌来打发寂静。
八点半了,吃剩的碗空在那里,眼睛仍舍不得从手机上离开。新推送的新闻上写到,今年选择冬眠的人群大幅度上升,特制冬眠药被抢购一空,网购的大多是冒牌,去年就有冬眠到一半就醒来,或者春天都来了还沉睡未醒的案例。她庆幸早早就购入了冬眠药,按照说明书提前一个星期每天一粒,到今天把剩余的两粒一起服下便可进入冬眠。
收拾好已是九点钟,阴霾的天空仍是混混沌沌。几十年间,被冬季雾霾夺去生命的人口数逐年攀升,大多是肺部癌变与呼吸道疾病。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车辆限行由单双日变为通行半天,再到按小时错峰出行,车牌号超过规定的小时时间便算违规,这使得不少公司不得不按照员工的车牌号来进行考勤制度。下班也是一样,车辆每8小时为一个周期地循环。
不过仍是没用,雾霾的情况没有丝毫好转。又有专家提出减少城市的小商贩,路边摊,油炸类食品统统禁止销售。学校门口的炸土豆、烧烤串烧变成了城管们追逐的对象。
专家又相继出台了三四五诸套方案,均是雷声大雨点小,每一套方案都信誓旦旦以重振山河待我辈之势出现,又久而久之不了了之,沦为网络上的笑柄。
直到某位生物学家提出一个看法:睡眠时人的呼吸平稳深沉,呼吸次数也减少,何不让人们在冬季多入睡少行动,这样受感染的几率也会下降。这个建议一提出立刻成了当年最搞笑的新闻之一,谁知生物学家竟靠在此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生物学家工作室研究出的冬眠特效药在第一年还是试者寥寥,经新闻一宣传后,第二年立即成了抢手货。十年过去,冬眠药已然改变了人类历史上的作息制度,每到冬季,凭冬眠药处方单方可跟公司请假三个月进行休眠,当然也有不冬眠的加班者,领取三倍工薪的加班费,但雾霾越来越重,愿意冬季值守的人也越来越少。
有商家还特地将每年的冬至这天包装成为冬眠日,各项冬眠日相关周边产品也相继突出,冬眠日营养套餐,要保证肌体持续三个月的运作新陈代谢正常。冬眠被,可根据气温调控被子的温度,保证在春分这日醒来时仍然是恒温25度。冬眠护理垫,解决冬眠期的排泄问题,不至于一醒来看见的是肮脏浑浊的房间。还有冬眠按摩器,身体长期得不到锻炼,需要靠仪器来保持肌肉、骨骼的强健。冬眠造梦机,能够设定你想做的梦,或者提前拷入喜欢的影视剧,在入睡后可接连观看、、、、、、
冬眠日促销往往提前三个月已铺天盖地展开,各类产品应接不暇,她只选择了最基本的套餐。再说也是第一次尝试冬眠,她心里难免会犯疑,虽说朋友中早有人试过并极力推荐,她仍是迟迟下不了决心,真的就能安然沉睡三个月吗?
服下最后一粒药,她躺到了床上。拿起手机,拨了跟他的视频电话。之前的种种忙碌,似乎都是为了这一刻所作的准备。此刻视频里的她,妆容淡漠,头发清洁柔顺,应该是不会招人烦的吧。
她佯装着平静,听着铃声一声声传到鼓膜里。
喂。是那个温暖的声音,看不见人,只有房间天花板的一角,看来他是在忙碌,也许是在忙着冬眠的准备。
喂,是我。
诶,你说。
今天是冬眠日哦。
我知道。
我今年有买冬眠药,你去年推荐过的。
是吗,空气太糟糕,是早该预防了。
你也吃了吧?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再见了,跟你问候一声。
我没有呢。他突然出现在视频里,穿戴得整齐,像是要出门的样子。
咦?
我准备移民外星球了,地球没有希望了。
啊?
我会给你发照片,如果好你也可以申请移民。
好。她心里知道,估计是没什么机会的了,像她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线的人,仅供维持生活的成本,连冬眠药,也是政府实在无力,普及推广降低成本之后才消费得了的。
那,再见了。他挂断了电话。
她来不及说再见,只觉得眼皮发沉,手机已滑落下地。她进入了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