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不会读书了,读不懂,读不懂作者与书目的关系,读不懂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我读《育人三部曲》的时候,都是一些故事性的文章,讲作者是如何在当时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我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感觉书中很多也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例子——自己这几句,然后从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找一些他的足迹,进行阐述;读《千面英雄》我的感觉是,不管别人的英雄是什么样子,古人也好,中国人也罢,总之就是要做自己的英雄。而现在,我在读《古老的回声》我是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给这本书取一个这样的名字?
这本书作者是王富仁,而文中却又有一些关于他自己写的文章的引用,或者是的对于别人观点的一种解读,或者是别人对于他所提出的某一种观点的解读。我不能明白,你的书籍就直接写你的观点不好吗?
这本书大致的写作就是作者,比如屈原,宝宝,陶渊明……比如他们的代表作……然后按照朝代时间等结构,对他们的某一部作品进行点评,写出自己的解读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集合。
我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我不是特别理解,虽然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应该有较好的文学素养或者说作品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但是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没有看懂。不能否认的是,专家就是专家,能抓住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也想不到的点来进行说明。以汉乐府《江南》为例。
在一年级教授《江南》以为,因课标首先,低年级更重要的是生字词的积累,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更主要是生字的学习(方位词)以及这首乐府诗的背诵。当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教具:莲花莲叶和鱼,通过表演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而本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理解是这样的:
鱼--自由的象征 --《江南》诗赏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诗集·江南》
过去对这首诗的解读,大多集中于对江南水乡美景的赞美,其重点又放在莲荷及采莲上,有的还附会出许多人的采莲场面来,而对于下面五句关于鱼的铺排敷衍,大抵都作为江南采莲图的辅助因素或组成部分,虽也赞其美,但却并不视之为全诗的重心。这从全诗的布局上来看,显然是不合理的,全诗只有两句重点写莲,而却有五句重点写鱼。诗是唤起人们的想象的,但即使读者的想象,也应是诗本身直接唤起的,不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有意补充进去的。因此,解读此诗应以“鱼”为主,而非以“莲”为主。
“江南可采莲”在全诗中的作用有类于古代诗论中的"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这里则是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乃至当时人们的一句熟语引出“莲”这种铺陈的具体对象,而“江南可采莲”的整体内容却并非本诗具体表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时候会迷惘:我看这些内容到底有没有用?它们似乎与我的实际教学有一些距离,我怎么样去运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