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催眠,很多人都想错了 关于催眠,很多人都想错了 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催眠就是让人想睡觉,催眠是一种对人进行控制的“术”,催眠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甚至在一部分涉猎不深的催眠师眼里,催眠就是我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但当你真正走进催眠并领悟催眠后,你会发现,催眠并不能“解决”问题,更是不用来逃避生命中所有发生的工具。 那催眠到底是什么呢? 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催眠是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状态的意识范围变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而没有这种服从就行不通”。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催眠是一种人际互动,在此人际互动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催眠师)发出的暗示作出反应,从而产生一些想象中的体验,涉及知觉、记忆的改变和活动的随意控制。 尽管科普作家和研究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在近几个世纪,催眠仍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催眠”(hypnosis)这个词源于一个意为睡眠的希腊词,因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以上是对“催眠”的一些客观释义。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对催眠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呢?好的,我们接着往下再看看,我确信你可以找到更有意思的答案。 元式催眠认为,催眠是通过信息过载,使负责抑制过程的大脑神经批判区功能失调,触发人类战斗/逃跑的原始反应机制,最终产生一种高暗示感受性状态,从而打开进入潜意识的绿色通道。作为一名元式高级催眠师,我综合以上,再结合自己各方学习实践领悟,客观地认为:催眠实质上是一种人为的,介于觉醒与睡眠之间的心理状态,催眠者的暗示诱导使被催眠意识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使潜意识中的大量信息被重新组合,提取并与催眠者的意识发生连通产生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提出的“催眠是否解决问题”上,继续深入探讨,以下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我相信,接下来的探讨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和收获。 在我们生命中,会经历很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会成为我们的“问题”,或身体,或心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孩子教育、学习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莫名其妙的头痛、抑郁焦虑、沮丧痛苦甚至厌世……这些的确是问题,避不开、躲不掉。 遇到这些问题时,需要我们能够有一种静心的品质进到问题里,不松不紧,努力而无需多想,专注而又放松,和问题在一起。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静心的品质,我们或许就会战斗、焦虑、逃跑、崩溃,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情绪问题、躯体症状。 这所有发生的各种问题,通过催眠可以更好地疏通、更好地链接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让气息、能量流动起来,放下所有的评判,给予问题一个空间,不是去掉问题,也不是逃避问题。以开放的、平和的姿态接纳问题,和问题同在。 催眠恰好是帮助我们培养我们和问题之间有一个健康的、恰当的关系。问题没有离开,问题依然在那里,但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它对于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伤害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关系和矛盾,以及焦虑抑郁不安甚至恐惧等等问题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离开问题,我们也没有成为问题本身,我们有能力和问题在一起。 这就是催眠带给我们最大福益,他是开启我们潜意识无穷无尽能力的方便法门,是我们身体自愈能量的源泉,是我们情绪和谐的通路,是引领我们通向更高意识维度的阶梯。 感谢你看到这里,或许此时你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常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我们的身体中心被人类意识中各种情绪体验触碰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身,是我们要面对的必然。 走进催眠,在催眠的帮助下全然地活出生命,让生命流过我们,我们也流过生命。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旅程
2023-06-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