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TOC]
“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方法,让职场人士的努力更加精确,成长更加轻松。
引言
个人成长一直都是职场领域的热门话题,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在职场中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能力和努力究竟哪个更重要?大多数人认为能力不够努力来补,但现实会毒打这种思想,因为努力不代表一定会有成果,有很多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敏捷教练,大家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就像很多项目经理和我说,希望自己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于是每天飞非常认真地写各种各样的报告,接听各种各样的电话,见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大小事情。明明是想让自己快速积累经验,但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原地打转。
还有一些人,他的目标是升管理层,但当下在学习和精进的却是某项具体技术,对于软技能、领导力什么的没有关注。那等到有机会成为 team leader 了,才发现自己根本管不好一个团队。所以就很迷茫。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认知不到位,很多人的努力都是盲目的,他们没有有效的方法,也没有明确的思路,所以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说明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认知,让你的努力更加精准,成长变得更加轻松。本书中的内容就会解答这些疑惑。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中,知乎大神采铜打翻了能力不够,努力来补这碗鸡汤,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自我提升精进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
关于作者
作者彩彤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众多知乎大神中的一位被公认为"最具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
采铜是知乎第 41,161 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 975 个回答,获得了 493,598 个赞同,115,293次感谢,
关于本书
《精进》这本书在 2016 年出版后,就成为了亚马逊 2016 年度编辑推荐第一名。这本书火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只要你在网上问个人成长有什么书推荐, 书单里面一定会有这本书出现。那么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样的人是很厉害的人呢?在作者看来,一个厉害的人一定是具有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这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方法论和大局意识,然后把这些统一成一个整体,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护城河。当然他可能有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最后他一定发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那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到底应该如何磨练自己的思维,用精进的方式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呢?作者分别从七个角度来探讨了这个话题,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接下来,将分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部分,我和你聊聊怎样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合理地利用我们的时间。第二部分再来看看如何以人生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做出更好的选择。第三部分,分享一下如何避免自己陷入过度准备的状态,培养即刻行动的习惯。
这本书将帮助你——
◎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 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
◎ 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 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 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
◎ 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
◎ 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第一部分:【时间】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怎样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呢?我们从小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但是怎么样界定一个事情,他是不是值得做呢?这个就挺难拿捏的。为了让我们精确地努力,作者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叫做采铜法则。其实就是用他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这个标准有两个角度
- 一个是某一件事情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
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上的、情感层面上的。比如说这件事让我心情很愉快,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比如说让我身体变好了,让我赚了很多钱。反正就是这个事情做了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好处,这个好处叫做收益值。
- 另一个角度是说这个收益值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们称之为收益半衰期。
半暗衰期本来是物理上的一个概念,它是说一个元素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那这里其实就是指一个事情它能带来的长期收意。我们对照自省一下,就会发现平时更喜欢去做那些即刻就能带来快感的事情。毕竟人类就是追求及时满足的这么一个物种,这是我们刻在基因里的天性,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会本能地忽略当下的好处,能不能持续下去,产生长期效果。
这么一件事。比如说刷抖音这刷的时候特别嗨,但是只要停下来,这种感觉立马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空虚感。于是大多数人为了再次寻求快感,就会继续不停地刷下去。所以刷抖音对于多数人来说就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对应到职业发展上,很多人是不是唯薪酬论,只要给的薪酬高,就频繁跳槽离职,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定位或者行业发展,只图几年里能拿到还不错的薪资。等几年过去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段工作当中根本没有什么沉淀,只是被所谓的高薪给欺骗了。所以职场上唯薪酬论也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要知道,大部分人职业发展的失败并非能力或资源的局限,而是对整个方向的判断,对一些未知新事物的理解,对人性的了解不够,这都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用这种方式类推,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学习一个新技能,学习一种思维技巧,或者听一场牛人的讲座,这些事情既能带来当下的快感,这个快感还能积累在未来,持续地给我们带来好处,帮助我们成长。
第二类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买流行的衣服、玩游戏、吃一顿大餐,这些事情做的时候特别爽,但是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失,他们没有办法长时间给我们带来好处。
第三类是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反复地练一个技能,每一天工作完成后认真复盘。这些事情好像做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爽,也不能马上让我们觉得很嗨,甚至有些事情还很枯燥无聊。但是长期来看,这些事情会给我们持续地带来好处,因为它可以沉淀积累。
第四类是低收益值低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晚上不想睡觉,漫无目的地刷微博,在网上和别人对骂,这种事情都是受益也低、半衰期也短的事情。
采铜法则就提倡我们要尽量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不管收益高低,只要这个事情它的收益能被积累,能被叠加,就尽管去做这个就是值得做的事情。
就像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大牛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持续学习是一件长半衰期的事情。我们都说人才市场就像海鲜市场,你的价格是由你的价值所决定的,不学习的人相当于海鲜市场里的冻鱼。持续学习的人就像刚上岸的生猛海鲜,两者看似一样,但价格相差 5 倍。不持续学习的人工作只会越来越没有价值和含金量,也就越容易被时代大潮所抛弃。前段时间一位学员小曹,他现在是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厂做高级大数据架构师。这个小曹本专业学习的是软件工程,到前年为止,毕业五年多了,一直做 Java 开发,为什么会转型呢?起因是他觉得自己中年危机已经到了,刚工作的时候,下班了就叫上一帮朋友去喝酒吃饭吹水,这别提有多开心了。现在每天都做着差不多的任务,根本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写代码的机器人。更让他焦虑的是自己的职位薪酬迟迟没有变化。
小曹自己很清楚,技术岗的工作寿命不长,但就是没什么机会转到管理层。刚毕业的那几年,光顾着玩了啥也没提升。同期毕业的同学,2015年智慧搭建 hadoop 集群就能进入大厂做数据工程师了。现在起码混到主管级别了,小曹也想往大数据方面转型,但面试了几次,对方不是说自己知识太零散,就是说缺乏实战经验。说到这里,你肯定想知道小曹究竟是怎么转型成功的。当时,我也迫不及待地问了他这个问题,原来发现自己缺乏大数据方面的知识和实战之后,小曹就开始了学习。因为程序员的一天其实挺忙的,他就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了几块。第一是通勤时间。小曹的通勤方式是地铁,每天往返大概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他一般用来听书,或者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 FM 电台,基本上一天能听两本书或者两期节目。第二,午休时间。小曹会在这个时间集中浏览一些新闻资讯,或者翻一翻知乎和微信公众号上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专栏,看下行业动态,然后再午睡,为下午的工作养足精神。是不是感觉前面两块的时间是比较碎片化的呢?没错,不过小曹很好地利用了晚上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除去每周两到三次的锻炼外,晚上以及周末的时间小曹都会用来上网课。因为自己有了一定的 Java 经验,所以他给自己报了个大数据开发实战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学习,几乎占据了小曹工作休息外 70% 的时间。还好,最终的答案让人欣慰,小曹收到了满意的 offer 涨薪50%。从小曹的成长路径不难看出,正是因为他后来一直坚持做长半衰期事件,比如听书阅读行业资讯、系统学习新技术等,才促使他在自我精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好的上面就是我们讲述的第一个部分。
‘’总结一下,合理利用时间是指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我们可以利用采铜法则观察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收益大小以及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做。然后尽量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多做长半衰期事件。
第二部分:【选择】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研究证明,人生的关键节点有 6 到 8 次,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选择的背后其实是 认知 ,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选择的认知能力。我们往往在那些决定人生方向的关键节点上草草做个决定,然后花很多年时间证明当初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那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呢?作者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以人生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其次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可选项。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应该怎么做。假设你现在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出差,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及远排序依次为 abcd 等等。如果你的内心标准就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的店,也许你很快就选择了 A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的店,那么也许你会在 abc 中选择卫生条件最好的。 C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且口味好的店。那么也许你会继续寻找 def 在众多参考中反复比较,找到一家可能最好的店。
很多人在职场中也会有这样的选择困惑,不知道如何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是跳槽还是留下?是坚守还是闯出新天地?其实,关键还是看你更高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安安稳稳按部就班,轻轻松松是你的工作标准还是不断自我迭代,承担更大挑战和机遇?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期望本身会影响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因为你的标准提高了,所以你的选择总是会更好。所以作者提出做出好选择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的内心设立高标准。
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标准会随着周围的环境来改变,我们会不自觉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但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的标准通常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比如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辛酸创业路,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改变世界。他曾说,创业对我来说是改变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活在一个更希望生活的世界,但我等不及让别人去打造这个世界。所以在美国读博和创业之间,她选择回国创业。不仅如此,后来在 7 年的时间里,虽然作死了十几个项目,王兴还是选择继续创业。又比如互联网奇才扎克伯格,他曾两次面临关键的选择,最终都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第一次他拒绝了微软公司,第二次拒绝了雅虎公司。扎克伯格从小就是个电脑神童,10岁开始电脑编程。 2001 年末,17岁的扎克伯格设计了一款 MP 3 播放机,无论是设计还是音效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后来微软常务副总裁帕米拉想以 95 万美元的年薪聘请扎克伯格担任高级工程师。但扎克伯格听到帕米拉的邀请后说,谢谢您与微软公司的肯定。只是我想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习。
后来,扎克伯格建立的 Facebook 迅猛发展,再次引起各大网络公司的注意。雅虎公司出价 10 亿美元要求收购 Facebook ,只要扎克伯格点头,年仅 22 岁的他就可以跻身全球顶级大富豪的行列。可是这一次,扎克伯格又让世界为之侧目,他说我要做全球最好的社交网站,我要做最顶级的网络公司。 2016 年, Facebook 成为全球第四大最有价值的公司。32 岁的扎克伯格按股票市值计算,拥有了 500 亿美元的财富。试想下,如果当初扎克伯格满足于年薪 95 万美元的工作,或者他以 10 亿美元把 Facebook 给卖了,那么扎克伯格还能取得如今这样的成就吗?答案是否定的。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人生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和最好的选择。那么下一步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可选项。我们通常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在脑子里本能地跳出两三种解决方式。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一定是有更多更巧妙、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那为啥我们就是看不到更多的选项呢?
一方面,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见识经验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罢了,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了。
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脑袋里面常常预设了很多隐含假设,这都是我们的思想壁垒。那怎么样打破这些思想壁垒呢?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工具
-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简单点说,就是在时间不成熟的时候,把这个目标停下来放一段时间。不过这可不是在教你放弃,而是说把它先放一放,把它闲置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开始做。比如斯坦福大学在前几年就开始了这么一个学制改革制度。他把传统的连续四年制学习改成了终身可以多次进出学校的六年制学习,这就是一次目标闲置的尝试。这个尝试有啥好处呢?它可以立马让拿文凭不再是一件紧急的事情,而变成了一个和工作生活可以交替展开的这么一件事。
-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意思是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在专业领域的能力也可能在某些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比如比亚迪集团的创始人王传福通过能力嫁接完成了从专家到企业家的转变。 1987 年,21岁的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电池研究中去。 26 岁时,他被破格为以研究院科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在 1993 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子有限公司,王传福成为了公司总经理。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的王传福心动炎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不久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 1995 年,王传福借钱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 20 多个人在一个旧车间里杨翻起航了。虽然商场是王传福未曾涉及的领域,但作为电池研究的专家,他以能力嫁接的形式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大部分人可能都喜欢把工作和兴趣爱好区分开,面对工作时的态度是痛苦乏味,被动去做,而爱好则是图个消遣快乐特性改造打破了这种偏见。她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工作变得活泼主动和享受。爱好也不单单是消遣,而是具有和工作一样的严谨成分。比如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如此。他在 14 岁的时候因为玩仙剑奇侠传的游戏而深受感动。他想象自己长大以后会不会变成像李逍遥这样的人,会不会用他的方式去生活。此后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大学时不仅自学了技术与动画设计,还加入了校内游戏团队担任美术。在毕业后进入加州大学互动媒体潜心钻研之后,2006年,他与同学创办的游戏公司推出了独立游戏,从而引起了索尼的注意。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比起一般游戏玩家陈星汉,通过特性改造把对游戏的热爱变成了自己的事业游戏,对他而言不只是赏玩和消遣,亲自制造游戏作品才是他更深的渴望。
总结一下,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通过给自己建立更高的标准来找到最佳的选项。其次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可选项。我们可以通过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三种思维框架,发现人生更多选项。前面我们分别从时间选择这两个维度来讲如何精进。那从行动这个维度,作者给我们支了哪些招呢?看如下
第三部分: 【行动】 培养即刻行动的习惯
我们要怎样行动,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刻 开始一点一点地做 , 一点一点地磨,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一种过度准备的状态。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懂得理论,却未曾去行动。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都陷入了三思而后行的误区中,总在不停地思考利弊,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或者是想等自己准备好,力求做得完美。作者说,传统的教育体制里面隐含着一种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学校看来,所有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的,而不是说现在就让你做成某件事。所以我们很多人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花了这么长的时间都是在做准备。但仔细想想,就目前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如果真的等你把事情都准备好了再做,那时候黄花菜可能都凉了,而且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准备好。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上战场,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的,但是这反而是进步最快的方法。
硅谷有这么一个风险投资家叫彼得·蒂尔。我们读过他的著作《从 0 到1》,他在几年前设立了一个项目,每年为 20 位 20 岁以下的辍学大学生提供一笔创业经费。当时这个项目被哈佛大学的校长骂得狗血淋头,被认为是赤裸裸的误导大学生创业。可是在实践中学习它也未尝不是一种学习。谁会知道这些从小就不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在未来能做出什么事呢?当然很多人知道即刻行动的重要性,但还是会被完美主义束缚住脚步。那该怎么克服这种过度准备的状态呢?作者建议可以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先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简称 MVP 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最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 MVP 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优化。如果不这样做,就容易变成闭门造车,最后可能一步一步偏离轨道,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晚了一件看上去很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MVP 是怎么回事了。移民火星这件事大不大?当然大。但是埃隆马斯克却没有说,再过 50 年,等科技水平达到了再去做,她发现这个想法有商业价值,就开始行动了。火星移民不是科技问题是钱,科技问题都需要靠钱解决。去一趟火星,一个人要花 100 亿美金。马斯克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从 100 亿美金降到,和买一栋小房子的价钱差不多,大概是 20 万美元,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一趟。所以马斯克要降低成本没错吧。那怎么降低成本呢?马斯克拆解出了四个方向,并一步步实践。第一,火箭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如果发射一次就烧坏了一个火箭,这太费钱了。如果能把火箭发射出去,再让它飞回来,下次发射继续用是不是成本就降下来了?所以马斯克 2002 年成立了 spacex 公司,2015年底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的再回收。这个新闻你应该知道说明,这事是可行的,这种成本降低就是第一步。那接下来第二步,马斯克说要在太空轨道上对飞船进行补给。第三,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样一来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关于马斯克的探索火星的故事。总之经过这轮分析,马斯克就把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技术难题和资本难题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他还给自己列了一张时间表,在本世纪 20 年代的后半段,将人类送上火星。你看本来很大的一件事被这么一拆解,居然可以一点一点做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职业发展也如同移民火星一般,在人生的航线上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制定高远的目标和完美的计划,但是这些事前的勾画有可能会被现实打乱,或者在漫长的准备之后。因为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比如说你在某个公司实习的经历,这个不算产品,但是根据这段实习经历写出的系统性总结经验,就可以算作是产品了。再比如说阅读一本书,那这个过程不算是产品。但是一篇对这本书深入透彻的分析文章,就是产品这些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可它们却是一个 MVP 能作为你展示才华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所以勇敢地做出第一个最小化产品,把它拿出来,在别人的吐槽和反馈中不断地修改,完成产品的快速迭代,这才是快速行动的正确姿势。
由此可见,我们离精益创业也并不遥远,一旦明白了他的益处和价值,就应该督促自己即刻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行动之后,我们还要有反思和复盘的过程。那这个过程是为了让我们下一次的行动更加有的放矢,尽善尽美。正如曾担任微信支付高级项目经理的张勇老师在演讲中说过,反省的能力对一个项目经理的职业发展很重要。他讲述了自己大学刚毕业出来的那几年,拿着不足 1 万的月薪,而这些工资几乎全部还了房贷。生活压力让他反思自己当下的职业规划。于是他发愤图强,读了中山大学的 MBA 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努力后,他开始了倍速成长。后来他进入腾讯担任高级项目经理,负责微信支付项目。在沉淀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如今他又进入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赛道,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曲线。他说自己的职业晋升之路和反思复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项目经理想要晋升,不仅要成功拿下项目,还得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而且能用这套方法论复制出更多的成功。可以说在行动中反省总结就是他的精进之道。
总结一下,即刻行动非常重要,为了避免完美主义的陷阱,可以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此外,行动后要有反思和复盘的过程。
第四部分: 【学习】 洞察知识深层结构,融合、迁移、应用
学习当然是精进路上的一个必备技能了,如果你不能做到持续的学习,那么你注定和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没有任何的关系。那现在网上信息因为太多,很多人都有囤积癖,就是在网上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动不动就几个亿,动不动就是几百兆。下载完之后就放到哪儿,也懒得去看。作者的观点就是拿到资料之后,怎么样对资料进行解码,解码和普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理解它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上的一个解读,那只要是没有阅读障碍的人你通常都会自动化地完成这个步骤。那解码它则是一个更为主动、更为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看一段材料,他产生的观点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玩具店里经常卖一种会说话的小黄鸭。你看这个玩具,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这个小孩他最关心的是这个小黄鸭它说了些啥。这只小黄鸭它讲了什么故事,它唱了一个什么歌。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鸭子表现出来的直接信息。而在家长的眼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啥?他们首先就是关心这个小黄鸭是个什么东西,他首先会界定这是个玩具,然后对它的娱乐性、安全性、性价比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他们关心的其实是这个玩具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做出这个小黄鸭的工程师的眼中,他们最关心啥?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玩具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这个玩具有哪些功能、哪些模块,它的设计是怎么样的,它怎么样让用户喜欢、让用户购买。他们最关心的其实是这个产品的功能和实现问题。这就是不一样的视角对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解码。
面对一段材料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习惯性地去挖掘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就是拿到一段材料之后,我们可以快速地思考这些问题。这段材料它是什么,作者想说明啥,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的这种说法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适用,他这个观点可以被迁移到其他的哪些领域,还有就是有没有其他领域的信息可以补充它。如果你认同作者的观点,那是为啥;如果你不认同,又是为啥。通过看完这段材料之后,你有什么被引出来的新想法。像这种解码式的解读方式,开始的时候可能特别费劲,但是只要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慢慢地提高速度,慢慢地加速,它对形成我们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
总结: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把知识进行融合,最后通过迁移、印证、互补,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就是学习的关键。持续学习是一个厉害人必备的行为习惯。
第五部分: 【思维】 了解思维特征,突破大脑限制
修炼思维有很多种办法,作者首先强调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简洁的表达。写作尽可能地简洁,说话尽可能地简洁,简洁其实说起来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可不简单。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表达简洁,它需要的思考强度是成倍上升的。那语言学家季羡林他年轻时候就吃过这样的亏,有一次他把这个写好的论文拿去让他的导师改。这个导师看完这个绪论部分之后,在这个文章的开头打一个括号,在最后打了一个括号,意思就是全部删掉,没有意义的话就压根儿不要说出来。这个事情就对季羡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以后他在写所有的文章的时候都特别地简洁。其实好的写作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间的杂物,每一个没有用的词,每一个无关紧要的定语,这些全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杂物。
那修炼思维除了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精进,要注意简洁,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思考。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三种特别有用的工具,分别是清单、创意列表、混乱。
- 创意表格。
我们可以利用表格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组合,它可以帮我们生产出创意。比如说现在要设计一款饼干,如果不用表格,我们想问题的方式就是天马行空式的,随机性地找一些口味加以组合。像什么巧克力蓝莓味,像草莓山楂味,这种组合是完全随机的,它既无法判断新奇度,它也没有办法判断口感。那有了表格就不一样了,首先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分解饼干的表现值,然后在不同维度之间进行随机的组合。大家可以看音频文字下面这个表格,这个表格里随便画一道线,那就是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理论上这么简单的一个表格,它有4200万种组合方式。所以,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思维的激发创意的有效工具。
- 清单。
其实就是把我们平时想做的事情一个一个列下来。清单它是一种强制思考的工具,当你列一张清单的时候,你的思维一定是发散的。比如说让你列一张这个月底的购物清单,你会发现你越列越多,越列越多,最后可能会把淘宝上所有的东西都列一遍。作者说,列清单的方法是先发散后收敛。比如说你现在可以给自己列一张快乐清单,把你觉得快乐的事情都列在这个上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列。然后收敛,删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删掉一些特别难操作的,最后留下来的几项你就可以把它当作行动指南,你就可以每天做这些事情,那么你是不是每天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快乐啊。
- 混乱。
我们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公司、社区,再小到一个班级、家庭,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同时会有很多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而一种有秩序的安排它一定是强化了少数几种因素,而弱化了另外一些因素的结果。比如说把学生组成一个一个的小班级,这个就是强调统一了年龄段在学生中的共性。强调了这个共性之后,它就会忽略个体差异呀。所以看似有序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把另外一些无序的东西遮掩了起来而已。
那想要突破这些秩序,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混乱、随机和意外,让这些东西成为培育新想法的土壤。比如说乔布斯在设计新办公场所的时候,他就在新的办公区域中间设立了一个巨大的中庭,把这个公司的会议室、餐厅、卫生间全都放在这个中庭当中。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不爽呀,后来发现这个设计可以让大家经常见面交流,结果就是表面上的混乱实际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人的思维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稳定、坚固,它其实是跳动、流动,它善变。思维怎么样流动,它其实取决于承载它的地形,一旦我们使用清单这种外在形式,我们就倾向于罗列更多的东西,使这个单子不断地拉长;一旦我们使用表格这种形式,我们就倾向于考虑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一旦我们使用混乱,我们就容易把一些奇怪的元素进行混搭重组,让灵感源源不断地出现。一个厉害的人总是会使用这些思维工具来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犀利。
第六部分: 【努力】 优化整合资源、有策略
一个肯持续努力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作者说,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干、硬干,努力它也是需要策略的。木桶理论大家都听过吧,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那好多人就把这个用在个人才能发展上,他们开始追求全面发展,什么都要抓。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这个理论其实它是用在形容团队的,它对个人并不合适。一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它取决于能力最低的那个人。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恰恰说明发展出一个人突出的优点比没有明显的弱点要重要得多得多,个人突出的优点才会给团队带来真正的价值。所以,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发展自己独一无二的特长上面而不是去弥补自己的弱点,是首先要树立起来的正确观念。
一个新的领域,它通常会分为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而一个人的收入它也一般只会在高原期和别人拉开差距。很多人他由于不专注,总是在每一个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徘徊,一开始就放弃,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就像挖井一样,每一次他都挖个10米左右,但是水就是上不来。他的能力、收入自然就会一直被卡在这个区间里。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又缺乏,拼爹无望,资源又匮乏的人来说,唯一要努力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聚拢起来,专注地投在一件事情上,哪怕这件事情压根儿就不起眼,非常地小,但是只要一直地做,你总会有出头的机会的。
那除了专注外,还有一个努力的规则,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好上加好,万万不能用苟且,用应付的态度去做手上的事情。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真心不容易。为啥?因为专注它也意味着要舍弃。那能不能做出这个取舍呢?就看个人选择了。简单说,努力它不仅是一种信念,它不是意志力的拿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握上,而好的策略一定是可以不断地被学习和优化的。一个厉害的人他总是能找到这个窍门所在。
第七部分: 【成功】 最好的竞争力独特性
作者说,成功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说一个人很成功,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成功就是持续地去做一些很酷的事情,去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只要你能坚持地把它走完,那么不管你成不成功,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这条路上,你就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
本书给我们选择了生活中的7个侧面,帮助我们建立平衡的时间观,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面。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建立更高的标准来找到最佳的选项。在行动的时候,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立刻行动。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解码、融合的手段,最后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作者还给我们提供了修炼思维的三种工具,建议我们优化个人资源、专注一个领域发展出才能,最后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其实说到底,厉害的人他总是占极少数的人,作者列出的这七条你也看到了,每一条都是反人性,需要克制的,需要和周围的环境作斗争。说一个人厉害,其实也就是说这个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而已。精进的路它是一条很苦的路,它也是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必须要走的路。这条路到底要不要走,那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豆瓣热门评论采摘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221 人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192 人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179 人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178 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157 人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147 人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130 人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114 人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106 人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96 人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96 人
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92 人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90 人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89 人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87 人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86 人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84 人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84 人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83 人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81 人
本文由mdnice多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