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下

你看我们在生活当中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教育孩子,我们对孩子要有足够的爱,有一个词叫“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掌握不好就变成溺爱了。溺爱就是“过”,就是什么事都行,没关系、无所谓,你要什么给你买什么。从来没有人说他不对,这就"过"了。



那“不及”是什么呢?“不及”就是没有爱。然后整天吼他,冲他大喊大叫,那你说这两个哪个好呢?是说那个吊打的更好呢?还是这个不管的更好呢?“过犹不及”这两种状况都会产生相似的结果。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案例,在新闻中也能读得到类似案例:有的家庭的孩子是在溺爱中长大了,有的家庭的孩子是被暴力打着长大的。最后你会发现这两个孩子走上同样一条道路,他们都有可能会犯罪,都有可能会去吸毒等等。



为什么?就是无论是不爱还是溺爱,都不会让这个孩子感受到安全感。那真正合适的方法在哪儿呢?就是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我们中国人讲中庸之道,经常在小时候被错误地理解,以为就是“六十分万岁”,就是差不多,别太追求更高分了。其实不是,中庸之道绝对不是凑合,中庸之道是一个极致。而且孔子讲过,我这一辈子见了这么多人,我没见过一个真正能够做到中庸的人。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包括柏拉图也这么认为。他跟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那时候也讲"合适是美德",这其实也是中庸之道。就是你能够做一件事情,一出手正好合适。那孔子为什么说连他在内,这么多人都没法做到中庸呢?因为中庸很难,中庸是一种极致。什么极致?中庸是合适的极致。你像我们讲了这么多书,讲领导力,然后讲营养,我们讲怎么带孩子,我们讲了各种范畴的书,到最后的核心其实都在度的把握上。而这个度的把握又是最难的一件事。



有人经常讲,樊老师那你就告诉我那个度到底是多少,我就按照那个度去做就好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这么简单的话,这个世界就特别无趣、没意思。你说怎么对孩子是好的?好了,回家五件事,一、二、三、四、五这么一做,就是最好的。哪有这么简单?生命如此复杂,然后你用一个公式竟然就解决了这些东西,那生活有什么劲儿?生活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要无限趋近于那个合适的点,这就是修炼的过程。



但是,如果一个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他意识不到过犹不及,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个行为到底是"过"还是"不及",他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缺少反思能力,缺少对自我行为的反观。这时候,他就不可能收敛于那个合适的点,他会朝着一个方向越走越偏。



任何一件事情你都可以拿出来举例子,你说勇敢这件事好不好呢?勇敢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勇敢,动不动就跟人打架,难道是一件好事吗?如果一个人太不勇敢,导致他变得懦弱,这也不是一件好事。任何一个美德只要失去了合适的度,你就发现它会跑偏。所以这个"过犹不及"是中国人的智慧。这个是孔子在《论语》当中给到大家的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建立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这里我要推荐大家去读一本书,就是我们讲过的《思辨与立场》。《思辨与立场》说如果你在生活当中还有烦恼,一定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错了。那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反思的对象应该是我们自身,当我们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才会越来越趋近于那个合适的点。



而如果我们整天反思的都是看别人不对,然后都觉得自己特别好,我这个人都没啥问题,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缘太好——整天做这样的自我标榜和总结,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要么"过",要么"不及"。你会失去切近于中庸之道的可能性。

君子和小人不是骂人,我们今天一讲君子跟小人就觉得说骂人,这个人是君子,那个人是小人。哪有这么容易的区分。在《论语》当中,“君子”跟“小人”经常出现的时候,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管理者你可以用"君子"来叫,然后被管理者就是“小人”,这是一种用法。当它跟修养挂钩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君子”跟“小人”理解为两种状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君子的状态,一种是小人的状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你看,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表现出“君子”的行为和“小人”的行为。而且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在童年时期,更多表现的是“小人”的行为。就你看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拉帮结派,就爱说“咱们不跟他玩”“我们讨厌他”。然后我们喜欢的人,就是跟我们有同样爱好的人。你看都是“小人”的这个特点,谁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孤立谁。因为小孩子他的认知就那么直接、简单,他是个“小人”。

但是如果这个“小人”的状态始终不变,你想想看,一个人如果长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还跟一个小孩子一样任性,还跟一个小孩子一样用简单的认知来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跟我在一起我就支持谁,反之我就反对谁。因为他是我的老乡,所以我一定要支持他。三四十岁了你还这样,那你体内“小人”的成分没有减少。所以我们这一辈子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减少我们体内“小人”的成分。然后不断地增加我们体内“君子”的成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讲的是两种社会地位。管理者的德行像风一样,被管理者的德行像草一样。

“草上之风必偃”,就是你这个风往那儿一刮,这个草就倒了,草就跟着风的方向就倒过去了。所以季康子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现在希望你的老百姓能够向善,能够积极,能够变得更好,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来做,你来倡导这件事情,你来努力地往你期待的那个方向去行动,你所做的事情别人会看得到。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那本书里面有一条原则特别有意思,说当一个人成为领导以后,他立刻就成了团队里的大猩猩。这个话很多人不明白,说什么叫成为团队里的大猩猩?就是你不再是一个人了,你变成了这个团队里面的一个硕大无比的大猩猩。同样是这个体积,从那楼道里走过来,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你身上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被放大。

所以孔子告诉季康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对于你来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去向善,你去培养你的德行。你放心,这件事情一定会传递出去,所以不需要使那么大的劲。

你只需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在上部当中曾经讲过。复杂体系不能够用大量的、简单的、机械化的方式来驱动,像季康子所用的方法就是机械化的方式:符合的留下来,不符合的杀掉。他成为了一个“质检员”。这时候你发现你有做不完的工作,这样的管理者又累又错。因为复杂体系根本没法靠简单的纠错就能够解决。复杂体系靠的是培养氛围,靠的是把大家的生命力焕发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方向在哪儿。所以,华为有一句话我们也特别欣赏,叫作“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典型特点。

所以,这句话我认为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包括很多人带孩子,整天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纠错,这儿改一下,那儿改一下。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到那些父亲和孩子发生矛盾的视频,我心里边特别难过。我觉得一个家庭这么美好,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太可怜了,跟打仗一样,完全是敌对的关系。

你有没有想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你作为一个家长,你能不能够先爱学习?你能不能够先跟别人说话客客气气的?你能不能够关心别人的情感、情绪,而不是上来就跟人硬怼?这时候你的孩子一定会长得跟你越来越像,跟季康子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接下来,还是在这一篇当中,有一句叫作“君子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我是在重新整理《论语》的时候,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觉的,什么叫“君子成人之美”?我们过去有一种解读是说,“君子成人之美”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我觉得不对,我觉得“君子成人之美”是你能够帮助别人促成什么样的事。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是别人的助援,别人要做一些事情,你可能加把劲、添根柴,这事就做成了。然后你要帮别人做成什么样的事呢?好事。你比如说,这家孩子考了大学,缺点学费,然后这时候你能帮他一点,让孩子能够上大学,这个叫作“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什么叫“成人之恶”?有一次我们家有个很近的亲戚找我,让我给他们的孩子走后门,安排一个工作,但是我说不行,我不能干这样的事,我说这样做其实把孩子害了,这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件坏事。

因为我们觉得找工作很难,我们就要想办法走后门,把孩子塞到一个工作岗位里边去,那是父母的眼界决定的。父母的眼界只盯上了他一个月能够挣两千或者三千块钱的基本工资,就觉得很好。再过十年这个孩子可能就废了,这个孩子除了每个月挣那点工资之外,他什么都不会。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他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就是年龄,就是可以试错。所以,这时候哪怕找不到工作,也让他去社会上折腾,去从最基本的事开始做起,去吃苦。再过个三五年你再看,这个人的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种事能帮也不帮,为什么呢?“君子不成人之恶”。

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项目起来了,那怎么办?我们也照着做一个,照着做一个的往往不对,往往出问题,原因是什么?因为你能够看到的起点其实已经是人家的半山腰了。你从半山腰切入进去跟人家学习,然后,你说我多花钱,我多融资投进去,然后赌一把。这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大坑就跳下去了。



这就是孔子讲的“无欲速,无见小利。”那为什么要“无欲速,无见小利”呢?就是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低风险创业》,也是我写的。还有一本书叫《精益创业》。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创业不要花太多的钱。创业花太多的钱会影响到你对事情的准确判断,钱会掩盖你犯下的错误。因为你账上一直都有钱,所以你就一直按照你的计划去做事。这时候你发现你所做的东西没有反思和迭代,这个反思和迭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但是因为有钱,不着急,所以就没有。没有的结果就导致突然之间没钱的时候,你才发现来不及了。而“无欲速”的特点就是我不着急,我没有想着三年之内做个上市公司,我先用乐趣来迭代我的产品,就先服务那么少一点点人,一点点试。然后让幂次法则发生作用。



幂次法则怎么发生作用呢?只要你的客户口碑好,能够带来新客户,幂次法则就会发生作用。所有的好产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口碑好。



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我们打广告的时候不一样了。你还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企业喜欢争央视的标王。就是一次投几个亿,买一个天气预报后边的广告。那个时候就是“欲速”。标王花了太多的力气在买广告这件事上,大量的钱全都花在买广告上了。他们在产品上下的力气就减少了,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广告卖得越爆,产品的口碑越差,这个公司死得越快。所以,这时候你发现孔子讲的"别着急,不要老想快"很有道理。



然后“无见小利”就是不要着急赚那点小钱。这个牵扯到心理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叫作“延迟满足感”。哈佛大学的人曾经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就是让一帮小孩坐在这儿,然后说桌上放着棉花糖,你现在可以吃,你吃了就没有了。但是,如果你能够忍住十分钟不吃,我再给你一个。然后就看这帮小孩吃不吃,拿摄像头监控着。你会发现很多孩子想都不想拿起来就吃,糖放在这儿还能受得了吗?然后有的孩子就认真坐那儿忍着,拿起来闻一闻,放下,摸一下、捏一捏,就是不吃,一直忍着,到点了才打开吃,又得到一个奖励。



这个实验干吗呢?就是想看看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连续跟踪这些孩子,去看他们的学习成绩,看他们工作的效果,看他们最后的成就。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区分成功和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上的标志就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你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也能够看得到,凡是付钱付得频率特别高的,往往都是收入不高的工作。假如你希望说一单一结,每一单都要结,那你只能干体力劳动;你说我一个月一结,那就是打工;然后如果我能够接受年薪,那就是高管。假如我愿意跟着公司一块儿上市,那你的延迟满足感更强。



那你说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人更奇怪,他都已经赚钱了,不满足,把这些钱全部拿出去,再做登陆火星、搞特斯拉这样的深入研究。因为他不需要前期的满足感,他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欲望。然后去做一些更伟大的事,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孔子跟子夏所叮嘱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如果你特别想快,你可能就掉坑里边,就折了。然后,“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小利见得太多确实会产生诱惑,我经常会劝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创业。为什么呢?我见过特别多这样的项目,它典型的特点都是他就做校园周边的生意。一个大学生他有多大的眼界?他就是在校园周边开个小旅馆、咖啡厅、自习室。因为他就没长大,他眼睛所看到的所有市场就是那么大,所以他一创业干的就是这么点小事。如果干败了还好,干败了他有机会接受教训去干点别的事,最怕的是一干这个还挣钱了,一个月能挣两万、五万。好了,这人搞不好干一辈子,这就叫作"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所以请大家记住这条“飞机起跑曲线”。因为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边讲了这个世界大部分的事情不是正态分布的,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幂次分布的。你看现在财富变得越来越集中,图书的发行量变得越来越集中,名声变得越来越集中。幂次效应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显著。而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飞机起跑的过程,我们特别希望一步就跨上一个大台阶,往往的结果就是你没法找到你自己真正有别于别人的know how(诀窍),也就是你的秘密。没有秘密的企业是做不大的。



接下来这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学家们(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一致认为,中国文化给全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和谐。我有一次在北京汉学家大会上去采访:“你们觉得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在哪儿?”他们说:“和谐。”为什么是和谐呢?因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的和谐是建立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之上,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文化,有的文化的特点就是凡是不同的都叫异教徒,你如果是我的异教徒,那我就要毁灭你。


这个和谐的特点呢,晏子讲得特别清楚,叫“譬如调羹”,就好像我们要做一碗羹。调羹的特点是你不能以羹调羹。以羹调羹就是全是料,把这些料拌在一块儿,越拌越稠,没法吃了。也不能以水调水,你全是水,放在一块儿搅,那搅来搅去也是水。必须以水调羹,就是你有藕粉放在那儿,冲点水进去拌一拌,羹就出来了,就可以喝了。这就是“不同”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尊重不同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尊重不同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就是一些包容性。为什么?包容性能够带来活力。所有的创新都是来自于边缘地带,都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的交界处。这时候你发现它就能够出现很多的创新。



十六、十七世纪的巴黎,为什么能够快速地崛起,成为世界时尚之都?因为那个时候巴黎的人有了包容的心态,然后修了桥,搭起了路灯,把夜间点亮。然后你让各种各样的人,包括王公贵族、贩夫走卒,都能够在一条大街上走来走去。然后互相看样学样,学宫里的人怎么穿衣服。所以就从那儿开始,巴黎成为了世界时尚之都。



所以创造这种交流的机会,创造这些不同的在一起的空间,这就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原则。这句话能够在各种层面使用:个人、家庭、社会、城市、国家,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和谐的美好。所以,不要追求把其他人都改造成跟你一模一样的人。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最重要的就是你跟我不一样,但是我们俩能够过得很好;如果我非得把你扳成跟我一样的人,两个人可能会打一辈子的仗,然后最后不了了之。所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优秀的领导的特点是自己做对了小声说,自己做错了大声说。这个领导具备批判性思维,他才能够公平地对待其他人。这个东西你说拿什么机器来替代,说用一个什么KPI(关键绩效指标)来替代所有的判断,别想,不可能。KPI根本判断不了人的内心,KPI根本判断不了这个人的创造力、未来,KPI更多判断的是这个人的运气,就他运气好才实现了。



但是如果这个人内在缺乏这杆秤,这就是我们说人生复杂的特点就在这儿,它最后都归结在人身上,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就会决定了他怎么对待他人。我就不明白孔子当年,没有那么复杂的职场,也没有那么多的宫斗,没有大公司,他竟然能够如此准确地找到君子跟小人的脉。君子的特点就是你想讨好他,没用,送手机他也不高兴,甚至不要,他骂你都有可能。工作做好了是最重要的,“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但是小人特别容易受贿,特别容易让他高兴,拍马屁永远有效。那这时候你发现你的苦日子在后头。所以反过来想,我们作为一个在下边的人,我们也不要试图去钻这样的空子。我们说这个领导好搞,这个领导我只要拍他马屁他就高兴,甚至有很多人在职场当中所总结的经验就是拍马屁,觉得只要我马屁拍得好,只要我会表现,我就能够青云直上、一路往前。短期之内遇到某些领导可能会有效,长期一定会受挫。



因为黑天鹅事件迟早会发生,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你就会发现这样的领导是不能够跟你甘苦与共的。他的特点就是好的时候都行,坏的时候全是你的问题。所以区分清楚领导之道,也要搞清楚自己为臣之道。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现在不是在直播卖书吗?因为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不光是听书,还能够自己读一些书,所以我每周四晚上都会做一个直播卖书的活动。然后每次卖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大量的人都是留言说“五年级的小朋友应该看什么书”“初一的男孩应该看什么书”“初三的内向的女孩应该看什么书”,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推荐书的专家,然后不断地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背后的想法很明显,就是他们觉得孩子不够完美,所以要让孩子读书。



但实际上你要知道读书就是代表着谦虚,而谦虚这件事情只能够自己对自己说,你不能够要求别人谦虚。你说你应该谦虚,那就是你傲慢,因为你能够判断出来他应该谦虚。哪有那么容易,你唯一能够判断的是你应该谦虚。所以《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因为读书代表着你还有一点点谦虚的态度。



而我们很多家长自己不读书,整天就是希望孩子读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什么?越来越糟。原因是你给孩子买的书孩子不会看,孩子会觉得好讨厌,每天给我那么多的书,你自己又不读,整天让我读,我都没见过你有什么进步,你整天让我进步,我真进步快了,你跟不上了怎么办。所以“古之学者为己”,你只需要把自己学好,你看到任何好东西,你的第一反应都是我能不能用?我能不能改?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父母说我就是很着急,孩子不动,我怎么办呢?你就别把那么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就好了,原因是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力,你给他稍微宽松一点,他的大脑皮层可以更放松,大脑皮层更放松,他就更有创意。我们讲过《自驱型成长》这样的书,是从脑科学的角度让我们了解你不能够通过施压的方法让别人发生改变。



但是“今之学者为人”,今天我们很多人学东西就是为别人学的,学了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改变,这是悲剧。你使了很大的劲,然后效果还非常糟糕,你不如把这些力气用在自己身上。所以我总结我们公司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我发现如果我们做对了什么事的话,那就是我是带头学习的人,我每天学的所有的东西我自己先用,用完了别人用不用我不管,我的办法就是我讲给你们听,你们听懂了愿意用你们就用,听懂了不愿意用,我也不管,那是各自的造化。



最后的结果你会发现,他就会跟上来。因为他看到你在进步,所以他们也会学习,也会跟上。所以多在自己身上使劲,你才能够真的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去改变别人。如果有捷径的话,捷径就是改变自己,每个人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个世界就好了。所以,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下面这句特好玩,这是孔子说子贡的话:“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我每次读到这句我就想笑。“子贡方人”是什么?子贡特别喜欢讨论别人的事,这个人厉害,那个人不行,谁比谁差一点,谁跟孔子差了多少个子贡,就整天说这些东西。



然后孔子知道这个事以后,孔子也没批评子贡,子贡乐了。孔子说“赐也贤乎哉”,这个子贡的名字叫端木赐。所以孔子称呼子贡为“赐”,说子贡(赐)恐怕是很棒吧,“贤乎哉”,他是真好,他已经非常好了吧,为什么?“夫我则不暇”,如果是我的话,没功夫讨论这事,这就是一个非常带有幽默、调侃性质的一个提醒。然后把子贡放在了《论语》当中,让大家知道子贡的一个小缺点,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子贡的知名度。



这句话为什么要选呢?我最近被很多新闻刷屏,大家都说2021年是吃瓜之年,大家都在拼命地吃瓜,觉得瓜多得吃不完。每天掉下来那么多的瓜,跟你有什么关系?那是人家的生活。那是他的错误也好,他的命运也好,或者是他的道德水准也好,你真的比他强那么多吗?然后你真的通过说他就能够伸张社会正义吗?



我们每天费了好大的力气,看那么几个明星,今天这儿出事了,明天那儿出事了。我就整天在心里边讲着“夫我则不暇”,没那么多闲功夫,有这功夫你读点书多好,你做点有意义的事。你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你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你哪怕喂个流浪猫、流浪狗都好过你整天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没必要。



花太多的力气去看别人的笑话,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没有足够进化的标志。你知道为什么原始人喜欢干这事?越原始的人越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然后不断地狂欢。他太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他太需要得到群体的接纳。当发生了一件事,你不表态,那你是不是跟我们不是一条心呢?所以,我必须永远站在绝大多数的那一边。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原始社会了,我们不会因为说我没有表态这件事情,我就死了,不至于。这是我们从原始社会留下来的习惯而已,这个习惯使得我们特别喜欢八卦,使得我们特别喜欢挑别人的错,特别喜欢看别人倒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干这样的事。



但是如果你像孔子一样,是一个冷静的人,孔子的大脑皮层一定是发育得特别好。他的冷静程度,你就经常会觉得这个人是没有杏仁核吧。就是他不会有杏仁核的发动,突然之间跟人打架什么这样的事,他永远是冷静的、理智的、幽默的、有创造力的,他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天天狂欢于别人的倒霉,我们就是一个缺乏社会化的人。所以提醒大家“夫我则不暇”,时间很有限、很宝贵,每个人能分到身上的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所以要多干一点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事。



看到了那样的新闻,你乐一下、高兴一下也就过去了。不要那么狂欢,那个是耗费精力的事,而且也确实缺乏善意。《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家读过那个书的开篇,作者就讲“我的爸爸告诉我不要轻易地评判任何人”,因为你没有跟他们有过同样的经历,你所经历的跟他们经历的不一样,你不知道细节。所以,“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接下来我们到《卫灵公》这一章,这个《卫灵公》篇,我选了四句,因为这里精彩的话也是特别多。“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孔乙己》,大家老嘲笑孔乙己,说孔乙己穷,孔乙己就敲敲桌子跟他们讲”君子固穷”,就从这儿来的。



“在陈绝粮”就是孔子到了陈蔡这个地方,绝粮了。“绝粮于陈蔡,从者病,莫能兴”,因为那时候遇上战乱,周围在打仗,粮食也运不进来,大家就饿得已经起不来了。“莫能兴”就是坐都坐不起来了,所有跟着孔子的人都已经没劲了。然后“子路愠见”,子路很生气,走进来很生气地跟孔子讲:“君子亦有穷乎?”就是说你整天教我们做君子,整天教我们君子之道,跟我讲那么多的大道理,把我们带到沟里来了,穷成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走上穷途末路了,你看到了没有。



子路对于孔子所教给他的东西,有可能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其实我估计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动摇,就觉得我们这个“道”实行不下去了吧。但是没有人像子路这么快人快语。子路是一个脑回路特别直的人,所以直接进来就跟孔子讲:“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你看孔子的杏仁核没有发动,他没有被这个子路带动,说要不然你走,不会。



孔子说“君子固穷”,什么叫“君子固穷”?君子就算是遇到了这样的穷困,我们也能够固守我们的操守、我们的原则、我们的道德底线,这个叫“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就是小人一旦走到穷途末路,就无所不用其极了,他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抢劫 、杀人、偷盗都有可能做出来。所以这句话给了我们特别大的激励。我们心中经常会担忧:我们的人生有没有可能也会有一天走到穷途末路?有一天也会走到“绝粮于陈蔡”这样的境地?



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聊,我说大家都说我心态好,好多人说我心态好会不会是因为我的物质条件挺好?我没受穷,周围的环境很好,所以我心态好。假如我真的像孔子一样“绝粮于陈蔡”,房贷也还不上了,房租也交不起了,看到孩子要交学费拿不出钱来,那个时候你还能不能够保持这么好的心态?这就是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拷问。



你能不能够“君子固穷”,然后“小人穷斯滥矣”。我们该固守的操守,我们该有的道德、品性,对他人的态度能不能够保持下来?甚至这种从容的态度,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依然能够这么从容,说出这么智慧的话,就说明他是处在快乐当中。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里就讲到“孔子不找”,他的快乐不需要向外找,他随时随地淡定、快乐、从容。他的快乐不在于钱,甚至不在于能不能吃得饱饭,而在于“道”。所以,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能够闻“道”,死了也没关系。“道之不行也,知之”,就是“道之不行”,这事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没关系,我该做的事我还要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接下来这句话讲的是史鱼,史鱼是卫国的一个大夫、卫国的一个官员,孔子在卫国待了很长时间,跟着卫灵公,所以孔子认识很多卫国大夫,像蘧伯玉、史鱼这样的人。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我为什么选这句?这句就是我们讲的“反脆弱”,会杠铃式配置的人是具有”反脆弱”能力的人,无论是“邦有道”,还是“邦无道”,他都能够活得很好。



如果一个人说,我把所有的宝全部都压在这个君主身上,这个君主好,我就跟着他一块儿干,这个君主不好,我就完蛋。他变成杠铃的一头(意思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没有做杠铃式配置,这时候你发现他的人生会变得很脆弱。只要环境发生了改变,政治的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可能就没法再去做事了。



孔子举这两个人的例子说:“直哉史鱼”。史鱼这个人的特点是“直”, “直”是一个好事,但是如果只有“直”就不够。史鱼说“邦有道,如矢”,如果这个国家特别好,这个人像箭一样,射出去的那个箭,“如矢”。 “邦无道,如矢”就是国家不好,政治昏暗,他依然是像箭一样地射出去。那这种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一定会折断。你看唐朝的时候,最昏暗的时期应该是李林甫、杨国忠那个时候,后来导致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能够只手遮天到什么程度?这人口蜜腹剑、只手遮天。杜甫他们参加科考,考完了以后一个都没选。整个一场科考考完,一个及格的都没有,全都没有选。然后报到玄宗那儿说这个一个都没选,玄宗说:“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批学生这么差吗?”李林甫说:“野无遗贤呐,不是学生差,是皇上你厉害。”“为什么?”“你太棒了!咱们这个政府现在这么厉害,野无遗贤,市场上已经没有好人不被我们用的了,所有的好人都已经被我们用了。所以这次考试选拔不出来。”



你看,怎么说都行,连这样的说法都能够过关。你说你在这样的一个朝廷之上,然后你去跟人家对抗,你什么事都站出来直说,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大臣最后都不得其死。有的被杖毙、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刺死。你没法保身,你想你为这些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不值当。其实,你还可以有很多事要做。但是你一直都像一个箭一样这么直。



孔子对史鱼的命运表示了担心,“邦有道”“邦无道”,这是不一样的。然后“君子哉蘧伯玉”,你看蘧伯玉的这个评价高,他是个君子。因为君子不光是有“直”,君子还有智慧、仁德、勇敢,叫“智、仁、勇,三达德”,这才叫君子。这个蘧伯玉,“邦有道,则仕”,国家如果好的话出来当官,因为我愿意跟这些人在一起好好当官。“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当国家不行、完蛋、混乱、奸臣当道的时候“卷而怀之”,卷起来回家教书去,当个老师、算命先生或者医生等等。总之他能够活下来,把这个火种先保留下来。然后慢慢地教学,慢慢地发扬道德精神。



你看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是“邦有道德,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人家不让他当官了他没有说跟人拼命,说不让我当官我死给你看,没有,孔子说不让我当官,祭祀的时候的肉都不分给我,就摆明了是给你脸色,不让你好好干了。孔子拉着车到边境,到了边境线并没有直接就走,在边境线待了三天,等着,万一那边再把肉送过来呢?我就可以再回去。孔子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人,到了边境线待了三天以后,发现肉还是不来,算了,还是周游列国吧,这才走的。



他能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他讲“君子不器”,他不是一个当官的料。我们说这人是块料,那就是他是个东西,

最后一句叫“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你也不用为还不上房贷这件事太过担忧,担忧也是分散精力、损伤元气的东西,过度的担忧会使得你生病,搞不好会得重病。那“忧道”的时候你就开心了,因为想不明白的时候都挺开心,想明白了更开心,有一点小得就开心得不得了。

所以你看牛顿在算那些他的数学原理的时候,好多人看牛顿的工作量觉得不可思议,咱们现在求对数都是拿计算器求对数,“啪”地一下出来了。牛顿是拿手求对数,求几十上百个不同的对数,用手算一个一个地算出来。然后牛顿自己跟别人讲说,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算了多少遍,因为它实在太好玩了。他实在是太喜欢算这些东西了。

你就想想看一个“忧道”的人是多么快乐。孙悟空在他师傅那儿听讲的时候,突然之间手舞足蹈跳了起来。然后师傅问:“你干什么呢?这个泼猴。”这个孙悟空说:“法喜充满。”就是听得高兴了,就突然之间意解心开,就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忧道”,你每天想一些规律、大事、哲理、历史,就很开心,不要为房贷这样的事太焦虑。

因为那个东西确实有时候是有运气的成分,当然你要努力做事,要负责任,这个是要做的。但是你也得知道,运气的成分也会造成收入的波动,反过来你心态如果变得更好,你不断地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你赚钱的能力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强。所以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好了,接下来这一篇叫《季氏》。这一篇的第一句话我选的是叫“益者三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好的朋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然后有损害的朋友有三种。“损友”,

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损友”,这个人是个“损友”,就是他是给你捣乱的,他是会给你带来伤害的。

哪三种人是好的朋友呢?“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就是他有事直说,他看到你的问题,缺点和错误,他可以告诉你。“友谅”就是这个人说话算数、靠谱,“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诚信。然后“友多闻”,这个人喜欢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一个人正直、诚信又好学,这样的人是好朋友。

然后这个“损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便辟”是谄媚,这个人跟你老说好话,在你面前整天拍你的马屁,让你高兴。我们确实也见过这样的朋友,他就是有一种讨好型的那种趋势。

然后,“善柔”就是心不对口、口是心非。他想的东西他不说,他老把自己的想法都隐藏起来,老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表示。所以你不知道这个人在干吗,这人城府很深,想什么东西也不知道。

然后“友便佞”,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喜欢抬杠。然后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不断地辩论,这叫作“便佞”。所以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谄媚,口是心非,同时喜欢没事干瞎抬杠,那这些人有害,损矣。为什么损呢?他会误导你对自己的判断,他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他会激发你好面子、好斗的这个心。

而“益者三友”的特点,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他人的力量》,专门讲第四种人际关系的。那本书很多人看完了以后,就立刻发给自己身边的朋友看,说我们应该成为“第四种人际关系”。 “第四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我能够看到你的优点,我能够看到你的长处,该鼓励的时候我一定会鼓励。但是如果你有问题,我也会非常直接地讲出来。这时候你发现你跟朋友之间才能够不断地互动,才能够共同进步。

大家筛选朋友的时候,因为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我们在上篇当中曾经讲过有些朋友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友”是个动词,就是你愿意跟谁交往,这个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你应该努力地去跟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人交往,未必是他的财富比你高,未必是他的名气比你大。但是,你要看他是不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然后你要远离的人呢?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样的人。所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接下来这一段是孔子对人群做的一个分类,做教育工作的人经常会引用。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学习的人分四类,第一类人,“生而知之”,最上层的,这种人不用教,生下来就会了。

我不知道孔子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孔子有可能说的是老子。因为孔子见过老子,在洛阳向老子问道。他说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像龙一样。老子他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冒出那五千言,然后写下来。到今天每个字至少都有几万字在做注解。大家在玩命地研究老子,他怎么就那么智慧,他是一个研究复杂问题的大师。然后甚至能够说中很多东西,跟今天物理学研究的宇宙的发端都是一样的。那这种人你说是谁教出来的呢?当然我们不知道老子的求学经历。所以孔子可能认为这样的人叫生而知之。

然后“学而知之者次也”,就是一个人好学,生下来就有一颗好学的心,保持着好奇心,一直到老一直学一直学,这个叫作“次也”。这种人,是第二等的。

你看牛顿就是这样的人,牛顿生下来他肯定不是“生而知之”。牛顿是一个不怎么爱学习的人,上学的时候都瞎混,然后老师的评语对他并不好。但是后来慢慢地整天学,变成这样。我们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你看了《爱因斯坦传》就会发现,爱因斯坦也是天天学,学了很多东西,最后变成了爱因斯坦。

孔子也是,孔子说自己肯定就是第二等。因为孔子说我这个人别的没有,我就是好学。“十室之邑”这附近的小村子,没有比我更好学的人,这是孔子很自信的说法。所以一个人如果愿意主动地学习,这个最起码第二等,叫“学而知之者次也”。

第三等是什么呢?叫“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什么叫“困而学之”?就是不学不行,这事放在这儿,你不学,你就很痛苦。你比如说我为什么去学亲子教育的东西?就是因为要当爸爸了。要当爸爸了,突然发现自己很恐慌,什么都不会,完全不知道怎么当爸爸。我就把当爸爸的书全都找来读了一遍,读完了以后,学会了,解决了问题。这个叫作“困而学之”。有的人说我要找工作,我要当个律师,当律师你得考试,这就是“困而学之”。因为司法考试而开始学习,然后学上了。这个是第三种,“又其次也”。社会上大部分的人,你困了能够去学就不错。

最后一种人最可怜,孔子讲“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些真正最后混得最惨的人是怎么回事呢?“困而不学”,已经困住了还不学习。你比如说大量的家长觉得跟孩子互动已经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但是你说你去读两本书吧,读那玩意有什么用?没用。他认为就是做得不够,或者他总结出来“就这个孩子怪,我们家这孩子不好管”。你看,好多人喜欢把责任推到外在,推在别人身上。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被困住了。

因为“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被困住了还不愿意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所以,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然后到《阳货》篇。《阳货》篇的第一句:“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我觉得是孔子受挫以后说的话。因为孔子整天教人,教这个、教那个,有人能教,有人教不了。遇到那些教不了的人,孔子教育无效的这部分人,孔子就总结说为什么无效呢?“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是什么呢?顶级聪明的那些人。“生而知之”那批人,我们把两句连在一起看,你就会发现特别有意思。

孔子要想教老子不容易,孔子跟老子一对话,孔子说我在学理,问周朝的理能不能跟我讲讲。老子说,你说的那些理,讲理的人都腐烂掉了,那些人都早死了,你还学那玩意干吗?张开嘴看看,你看我嘴里边什么情况。孔子一看,嘴里边有舌头,牙齿没有了。“刚强者死,柔弱者生”,牙齿很刚强,早早就死了,舌头很柔软,活了这么长时间。所以你别搞那些东西。孔子教不了老子,这种人叫“上知”。就是已经特明白、特通透的人,孔子说这教不了。不改,他改不了。因为他已经达到那个境界了,他不需要改了。

我有时候经常就想说咱今天读了这么多的书,现代的这么多书,除去微积分,除去科学这部分东西之外,就现在的一些哲学道理,咱们如果见了孔子,咱能教他点什么呢?咱能不能教孔子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发现没用。因为他已经到了“上知”的地方,他已经找到那个东西了,这种人不会改变,也不需要改变。然后“下愚”,最下面那层人,不改变,你跟他说什么没有用,都不听。因为他的全副精力都在应付那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让人感慨的事情。

我们讲过《贫穷的本质》那本书,那本书里面就讨论是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叫作“贫穷的陷阱”。当一个人身处在贫穷的陷阱当中的时候,你劝他读书、你劝他学习是没用的。因为他爬不出来,他每天从头到尾不停地工作,都食不果腹,这就是“贫穷的陷阱”。所以,这时候需要我们伸把手拉他一下,把他从“贫穷的陷阱”里边拉出来。这时候才有可能走上致富之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扶贫的原因。所以,“扶贫先扶志”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把他拉上来了以后,你应该首先让他改变认知。认知改变了,他才能够自己去努力。否则如果养成了一个被别人救济的习惯,那这个人依然不会带来人生的变化。

所以孔子讲“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人生经常会有这样的分段,你看《世说新语》里边的王戎,王戎有一个孩子死了,死了以后他就痛哭,哭得特别难过,你知道魏晋时期大家都讲究雅量与放旷吗?所以旁边朋友就问:“你是哭得也太过分了,你作为一个名士,孩子死了哭成这个样子,不至于吧,别这样。”王戎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就是从孔子这句话里出来的。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你看,“圣人忘情”,庄子老婆死了,“鼓盆而歌”,他已经忘记这个情了,无所谓,都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她来的时候,她来之前她都不知道在哪儿,现在她回到她去的那个地方了。所以看透生死了。“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苏东坡到黄州的时候,黄州的老百姓生了孩子,就扔到城墙外头就不养,生下来往城墙外边一扔,因为养不起。所以,苏东坡专门写一篇文章,劝大家不要扔孩子,“最下不及情”,他根本没精力思考这个事。“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最容易动感情,最容易难过的就是我们这些稍微读了点书、有点文化的,就会特别容易投入感情,特别容易难过,就跟孔子讲的一样,“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的第二句话我选的是:“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个话是我自省的话,我其实过去特别喜欢道听而途说。道听而途说的特点是什么呢?走在道上听到了别人说一个事,还没回家就跟别人讲了。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道听途说?包括我们现在网上很多这种新闻、假消息不断地流传。我们太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太渴望获得社交货币。

你看到了一个惊悚的消息,你只要把它发布出来,就会有人点赞,就会有人看。所以你就觉得自己的价值感好像又提高了一点,这个都跟我们原始社会的时候对于集体的那种安全感的追求是有关系的。所以你才会忍不住“道听而途说”,贩卖这些不知所谓的消息,为了能够让别人多看你一眼。最起码你回到家冷静下来,消化一下,判断一下真假,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然后你再参与讨论,甚至有些话题想想看就不需要讨论。

所以,中国古人经常讲说你少说点话,为什么呢?说一句话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自己:“这事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你就别说了,如果是真的,你可以说。是真的,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你说这个话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你说这话是为了别人好?还是为了看别人笑话?”想想看,如果是为了别人好,你说,如果是为了看别人笑话,你就别说了。好了,这事是真的,也是为了别人好。再问自己第三个问题:“你说这个话有没有用?”有用你再说,没有用你就不用说了。

所以基本上一段闲话,你把这三个问题问完,大部分都不用说了。所以孔子有一天都感慨:“予欲无言”,我以后打算不说话了,没什么好说的,说“天何言哉”,你看老天爷啥时候说过话,但是四季分明,周转得这么有规律。所以我们有时候真的未必要获得那么多的社交货币,未必要获得那么多别人的点赞和关注。所以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是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警醒的话题,很多是非就是道听而途说产生的。

接下来《微子》最后这三篇都有它的特点,像《微子》这一篇主要讲的都是那些隐士。桀溺、长庚、荷蓧丈人,都是那些在乡野当中的隐士。所以很多都是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但是跟大家的生活当中的联系没有前面那么多,所以我在这里边只选了一句。在《微子》这一篇,我选了一句是柳下惠的。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是个很明白的人,柳下惠大家都知道坐怀不乱,就是一个女人坐在他腿上,他照样一本正经。柳下惠曾经当过典狱长,“为士师”, “士师”就是典狱长,管监狱。

“三黜”,三次都被罢免了。各位你知道监狱这个事不好管。因为监狱是一个政治斗争集中的地方。这个人关进来,你不要以为都是小偷才会关进来,很多关进来的是大官。所以他作为一个监狱长,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岗位。但是,他在这个岗位上被人罢免了三次。

后来有一个人劝他说:“子未可以去乎?”你干吗不走呢?你去别的国家待着,你这鲁国不行去卫国,卫国不行去齐国,总能够找到一口饭吃的地儿。

你看柳下惠怎么说的,柳下惠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如果保持这样的正直,我用这样正直的方法来跟别人相处,我去哪儿不会遇到这样被罢黜的机会呢?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体制就是这样。所以我在这儿管监狱会被罢黜,到卫国管监狱一样会被罢黜。

然后“枉道而事人”,如果你让我学得灵活一点,你让我八面玲珑,什么样的要求我都能够接待,都能够满足,“何必去父母之邦?”我干吗要走呢?你看,两头堵。如果我真的是那么八面玲珑的一个人,我根本就不需要离开这个地方,如果我就保持现在这个正直,离开这个地方也没用,所以不去,我就等着四黜、五黜。说明柳下惠真是个人才,否则的话一黜就结束了。他黜下去又提拔上来,再下去又提拔上来,无怨无悔,接着“直道以事人”。当然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柳下惠的这个态度。

孔子讲像柳下惠这种人不是“中道”。如果是“中道”的话,那是孔子讲“君子哉蘧伯玉”,叫“中道”。柳下惠这种人属于“狂狷之士”,他的特点是什么呢?他有点奇怪的原则,你看他这个话里面的逻辑漏洞在哪儿,逻辑漏洞就在于柳下惠认为全世界都一样。我们中国古人讲叫“树挪死,人挪活”,啥道理呀?“树挪死,人挪活”就意味着你去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你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但是柳下惠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合适的地方,他认为哪儿都一样。所以我就这儿也不去,那儿也不去。这话听起来很痛快,实际上逻辑上有缺陷。我们劝大家不要学柳下惠。如果你发现这个地方不能够发挥你的作用,你可以尝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地方。你想想看达·芬奇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在佛罗伦萨怎么可能推起文艺复兴?这就是不同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没事出去多走走是有好处的,这是《微子》这一篇,我们只选了这一章。

然后《子张》这一篇主要记录的是子张、子夏,包括曾子这些孔子的学生的言论。因为他们也有学生,《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编辑出来的。这里边我选了子夏的一句话。因为子夏这句话讲的是他所看到的孔子,让我们从第三者的角度看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个话我很喜欢。他把孔子的形象给刻画出来了。

他说孔子有三个不同的变化,“君子三变”,三个状况不一样。第一个叫”望之俨然”,就是远远看过去觉得好严肃啊这个人,这个人好像不太好接近,一股凛然正气的那种气场远远地走过来。然后“即之也温”,你真的跟他一打交道一聊天,发现很温和、挺和蔼可亲的这么一个人。然后"听其言也厉",你听他一说话发现这人厉害,这个"厉"是什么呢?就是直接切中要害。

为什么孔子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其实“望之俨然”是端庄,就这个人很端庄,这个人他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然后坐得直、走得正。他的气质决定了“望之俨然”,他不会一边走路一边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然后“即之也温”,修养好。无论是跟上位的人,还是跟下位的人说话,我都能够保持一个温和的态度,我不会傲慢。因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就是这个道理,“泰而不骄”就是他很舒服,他不需要骄慢,“骄而不泰”就这人使劲地骄慢,但你知道这个人内在不稳定。

所以“望之俨然”是外在的,“即之也温”是内在的。然后“听其言也厉”没什么废话,说话切中要害。因为他真的有智慧。一个人内外兼修,还有智慧、有知识,这就是孔子在子夏心中的形象。希望大家能够沿着这个方向去打造自己的人设。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最后一篇叫《尧曰》。《尧曰》这一篇往往是被大家不太重视的。因为它里边有很多大家听不懂的,我在这本书里边也都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解释,我在这一篇里边选了最后一句话,整个《论语》的最后一句话。我觉得这个跟第一句话是呼应的。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你看孔子的第一句,叫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告诉大家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自修、共修,最后修成的那个境界,到最后一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你说你学了那么多,到最后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虚无主义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呢?一个人必须得知道命。实际上如果你读书,真的读了特别多特别多以后,你要学会接纳不确定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讲的就是不确定性这件事。我们当然可以努力,我们可以做正向的、积极的尝试,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学习、探索、进步。

但是不确定性是永恒的。永远都会有很多东西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的事总是会发生,“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一样。所以如果一个人不知命,不接受不确定性,不知道复杂体系,不知道生物态,这个人“无以为君子”。为什么?小人相信刚性,他认为不存在不确定性,“刚性”只是我自己不会、面子不够等等,做很多的自责或者责备他人的行为。所以,古人说得特别好,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徼幸”。 “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每天活得很从容,他相信不确定性,他在努力地工作,你放心,君子不可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他在努力地工作。

但是他接受命运的安排,什么叫命运?命运就是不确定性,他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然后接着往前走,“小人行险而徼幸”,小人不相信命运,不相信不确定性。所以做什么事,都要尽量地钻营。如果得不到,他会憎恨社会,、憎恨自己、憎恨他人。

然后“不知礼无以立”,就是你接纳了不确定性之后,你要能够学会跟社会上的人合作,礼是干吗的?“礼者”,理也。“礼”就是道理,看起来是礼仪,但其实是道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礼仪呢?因为它符合道理。你比如说我们大家出门都靠右走,为什么靠右走?“道者”,道也。中国古人造字就很好玩。我们都靠右走就各自都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我靠右走,你非得靠左走,那咱俩就撞,咱俩就过不去。所以“礼者”,理也。

我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礼?周公开始做那么多的礼,一直到春秋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因为它符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能够让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一起的一个东西。所以,孔子说你不光是要接纳不确定性,你能够活得很坦然。同时你要知道你不要孤独,你要跟大家一起合作。然后“不知礼,无以立。”没法在社会上立足,最后“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得会沟通,沟通怎么来的?学来的。从“学而时习之”开始,你要不断地听、不断地讲,能听懂别人的话,善于倾听,这时候你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们经常会觉得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但是孔子曾经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我们,我们要担心的是我们不了解他人,你多了解他人,你才能够找到更多的“第四种人际关系”,才能够找到更多的帮手,才能够把你的事干好。被别人了解是关注圈的事,了解别人是影响圈的事。所以,努力在影响圈里边做事,你的影响圈才会变得越来越大。

因此到这儿你发现首尾呼应,从一开始倡导你学习,到最后告诉我们说学习的方向,是要能够做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我从下半部《论语》当中为大家摘出来的二十句我觉得跟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有关系的经典名言,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312评论 5 47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578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337评论 0 33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34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161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03评论 1 28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61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2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09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50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0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94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6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66评论 1 25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12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17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