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努力做到中庸之道。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好一点?”孔子说:“师性子急,做事肯使劲,但用力过大;商是一个慢性子,不太刻苦,需要别人带动,没有那么主动积极。”子贡就问:“师是不是更好一点?”孔子说:”过和不及都是一样,都是有问题的,无法简单的衡量哪个更好。“
解读:过犹不及,努力做到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什么又是过犹不及呢?例如,学习这件事,过,就是太过与使劲,什么都去学。不及,就是自己需要的学习,不需要的就不学,看起来没有那么使劲。太过了,就是什么都去学,学习到盲从,什么都听,让你教学费,你就交学费,让你买什么物品,你就买什么物品。而不及,就是需要的就学,不需要的就不去学。这两种状态都是不利于学习的,太过以及不及。
比如说,努力,这当然是优点。”不及“就是不努力,毫不进取;”过“则是进取到不择手段。
既然两个地方都不够好,那么好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中间的这条线,你过度批评自己也不行,但是你过度表扬自己也不行,容易产生自满,中间的线就是自信。你遇事打骂孩子也不行,但是你过度溺爱也不行。有原则的满足就很重要。这个中间的”度“就是中庸之道。
我们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把握一个中间的度才会更好的体验。如果人生充满了确定性,你做什么都能够按照流程化的执行,那么多人说是多么的无趣。
我们要努力操着这个方向去走,可能一会时间是处于过的位置,但是一会儿又不太及。但是,随着我们的修炼,逐渐把我中间的一个度,让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做到中庸之道,让我们能够不断的把过和不及的幅度缩小,最终达成中庸之道,到达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