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决定买这本书,只用了大概五秒钟的时间。我想,这一切可能都是机缘。
大前年,曾经跟过一个项目,最初就叫《匠人》,后来更名为《老店》,最终因为项目的发展,又更名为《匠心》。一个项目就像一个生命,一旦开启之后,后来的一些走向往往和最初的设想会有偏差,会朝着某些无法预料的方向生长。无论如何,那时的那个项目,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见识到了很多。这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见到了很多还在北京生活着的老匠人——扎灯匠、剃头匠、铁匠、修钟匠、木匠、彩画匠、斫琴匠、鸽哨匠、京绣匠……这些人最大的共通点,就是都用一辈子干一件事,让自己的这一辈子就变成这一件事,活到最后,自己就是这件事。
当时的感动一波又一波无以名数,如今见了类似题材的书籍,便会毫不犹豫地想看一看同样话题下别人的解读。
看了才发现,这本书和我最初的设想有偏差,而且距离甚远。这是一本描述一个没落村庄曾经鲜活的人的书籍。每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掌握一门手艺,并或多或少在十里八乡中凭此补贴生计,这门手艺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也或多或少牵扯出他们生命中的众多机缘变故。
这个村子是六百多年前,作者的十七辈先祖逃难至此建立的。六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看似平淡地生活,但你永远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平淡中会积蓄着怎样浓烈的感情。申村里那些被提到的上上辈的男男女女,几乎都已去世只剩坟冢,或者连坟冢都已不见踪影,可那些生命曾经都走过年轻,有过温度与柔软,有过执着与坚持,有过忠肝义胆侠骨柔心,情绪可以一时,但有些浓烈的感情却往往跟随他们一生,直到七老八十,直到被埋入黄土。原来,一份感情可以绵延那么许久,久到只有生命消逝才会停止,无论是爱慕,抑或是感恩,甚或是,仇恨。原来一份感情可以如此浓郁,迅速消耗掉人活的能量、生的意志。对于这些无解的情感,只有死亡给了他们最终的解脱。
作者说,申村的坟就建在每家的房前屋后,没人想过会不会害怕。因为申村人认为,人和鬼都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和神也都生活在一起。走与不走,只是形态上的区别吧,那些曾经生活过的人,其实都还在。
新书拿在手里,裸脊、全黑,一度觉得这样的装帧有些矫情得发力过猛。可书籍翻阅到三分之一,开始对这质感产生了共鸣,读到一半,开始觉得,也许这书,正代表了一座座沉重的坟,坟里埋葬的是过去六百年的申村历史,埋葬的是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所谓的现代化、新事物,已经越来越气味浓烈地掩盖过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乡土的生活一旦搬进高楼大厦,便从此只能与过往的生活状态血淋淋地切割。“乡愁”越往后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你都没有真正地在乡里生活过,你凭什么自以为是地去愁,你愁的究竟是什么。
这本书其实更像墓志铭,埋葬那些曾经的生命的同时,也埋葬了曾经的乡村,还有建筑在乡村之上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