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勇于革新的善变者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宠儿。
日复一日重复同一件事的人们反倒开始被渐渐称颂。
人们称之为,匠人。
比如记录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日本主厨,小野二郎的《寿司之神》。
比如哈斯朝鲁执导,北京老胡同里的《剃头匠》。
比如获得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贴近死亡的《入殓师》。
说起匠人精神,人们或多或少都喜欢扯情怀。
其实抛开情怀不说,把东西做好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在日本,匠人具有很高的地位。
《深夜食堂》、《小森林》等电影将“以吃谋生”的手艺人们带到了人们眼前。
每一个不愿意对食物敷衍的人,都是生活的热爱者。
《澄沙之味》,一部可以对味蕾和心灵双重按摩的电影。
提名2015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全片以一家铜锣烧店为舞台,讲述了曾身患麻风病的老人德江太太与周围人展开的温情交流物语。
做铜锣烧的男人、熬煮红豆的老太太,面临辍学的女中学生,人生的不同年龄段都会面临被生活困住的危机。
片子由日本具有典型美学风格的注明女导演河濑直美自编自导。
很多人说河濑直美的作品和是枝裕和风格类似。
但其实细观之后,虽然二者都有治愈,但其实内涵全然不同。
河濑直美虽然延续了日系风格的清新,
但始终有一种若有似无无奈的寻找贯穿其中。
比如《澄沙之味》中的德江奶奶是一名麻风病患者。
河濑直美毫不忌讳的表现了她的手指扭曲、皮肤斑驳。
传言麻风病人手和脚都会烂掉,鼻子和嘴巴也会脱落。
日常接触就会使麻风病传染,老百姓们对麻风病谈之色变。
尽管德江太太心思细腻又浪漫,
熬了60年“能让人吃出幸福的红豆沙”,
会和红豆沙说“要加油啊”,
但是依旧会被社会嫌弃,流离失所,最终因肺炎病逝。
《澄沙之味》里面,德江太太和曾经入狱服刑的店长一起做红豆沙,看似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又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
河濑直美作为日系美学的代表导演,在唯美的生命追求里面也不忘表达难以幸免的苦难。
1997年28岁的她就凭借农场变化的《萌之朱雀》获得戛纳电影节新人奖。
关注痴呆病人的《原木之森》,曾获得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2011年的《朱花之月》聚焦了以等待为乐的奈良明日香村地区人民。
获得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但和是枝裕和同样,河濑直美又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
比如德江太太看到煮好的红豆,会开心的说“灵魂的香气出来了!”
比如德江太太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
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
所谓匠人精神,也就是对于所做事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吧。
简单的熬制红豆沙,却也要经过反复的泡、蒸、筛、洗、熬、煮。
对于匠人来说,慢工出细活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最好诠释。
河濑直美全片都做了画面褪色的处理,让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夹杂着怀旧和悲戚的气氛。
《澄沙之味》是日本两位老牌女星树木希林与市原悦子的首都合作,让人惊喜。
饰演德江太太的树木希林由于癌细胞扩散全身,拍摄期间她一度因哮喘而中止拍摄。
她甚至将本片视为自己的遗作。
不过《澄沙之味》最终没有让她失望。
2016年,73岁高龄的她凭借《澄沙之味》获得第3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第9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奖。
另外,《澄沙之味》的拍摄场地“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
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麻风病患者。
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
德江太太说:
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
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
原来,不仅仅只有伟大的,才足以被叫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