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网师后,唯恐学习跟不上,每天都坚持认真打卡。又怕三年后修不完课程,白白浪费了学习机会,所以这两个学期都是报两门课程。春学期的两门课程比较贴近教学实际,所以学起来还都能跟上,侥幸都以优秀完成课程学习。
这学期想着网师里那么多义工都在默默为网师服务,为学员服务,我怎可袖手旁观?我也想积极参与网师义工服务,也想深度卷入网师的学习,我可以参加义工服务的活动吗?义工都会做些什么事呢?参加后能把工作做好吗?带着这些疑问先问了一下老学员程老师,她可是榜样学员,资深义工。有了她的鼓励和指导,我想我也可以试试。正好本学期我选修的《每月一事》的组长蒋老师是上学期《玩游戏学数学》的点评员,蒋老师的干脆利落和拼劲是我特别佩服的,我想有这么厉害的课程组长,有了问题就可以问她了,这样担忧就又减了几分。所以当组长在钉钉群开始招募打卡点评员的时候,我赶紧报了名。
在打卡点评员召集齐以后,蒋老师先简单为我们做了培训,同时将点评权限,置顶权限给我们开放,先熟悉一下点评程序。接着资深优秀点评员马老师和王老师又给我们做了深度培训。感觉自己可以胜任点评员的工作了。
昨天是我值日的时间,竟然有些小激动。一早起来就关注《每月一事》打卡圈,早上的时候打卡的人数比较少,偶尔打开圈里进行点评。心里还说也没觉得太难啊。下午的时候人数稍微多了几个,仔细对比之后把比较好的置顶和设为精华。到了晚上八点只有二十人左右打卡,我想是不是快开学了,大家都做开学准备呢,没时间打卡?一边打开电脑把打卡总结先起草一部分,已经置顶和推荐的文章先记录下来。并且把陆续打卡的内容仔细阅读,进行点评。九点以后打卡的频率比较密集了,一直忙到到晚上11点47分好像就是47个人已打卡了。虽然这些我也都点评过了,也在总结上记录了,还是怕有遗漏,又回头看了看,果然还是有漏掉的。有一位老师我记得点评过了,可是回头看内容的时候看不到点评了。怎么回事呢?我有记录啊?难道是网络不好,点评的内容没显示?再次点评后不甘心,在下边留言:“我刚才点评过了,却又找不到你的动态了。”然后这位老师回复是因为打卡后发现排版不好看,就删除后再次打卡了。哎,虚惊一场。先睡吧。
今天一早起来又回头遛了一遍,把设为精华的又置顶了两篇。因为昨天点评员点评的总结要放在最上边,可是因为我先把点评总结置顶,再置顶的其他,就导致总结不是在最上边。【还是不太熟悉,现在知道了要倒序,想谁在第一置顶,就最后把这篇文章设为置顶】。
大约七点半,把点评总结和点评汇总表发到点评群让点评组先过目。谁知九点多蒋老师说马老师的打卡内容虽然置顶了,但是打卡群找不到。我一下子慌了,难道是把马老师前天的打卡置顶了?我赶紧翻找:是昨晚23点发送的打卡啊!怎么回事?我把马老师的打卡和设置的置顶截图发送给蒋老师过目,说明我设置置顶了呀?为何大家看不到呢?
我退出来又一次进入打卡群,这次没找到马老师的打卡。怎么回事?马老师的打卡删除了?刚才明明看到了呀。我的权限出问题了?我点击一位置顶的打卡,发现设置精华和置顶的界面不太一样。又跟马老师的打卡内容对比后发现:大家都能看到,点击率高的打卡内容最开头是蓝色的“每月一事打卡”,马老师的没有这几个字的开头。我明白了,因为昨天我是在打卡群点评后,又去学习圈里的每月一事进行的复查,没点评的几个应该都是在学习圈进入去打卡的。赶紧又截图在《每月一事》钉钉群圈出打卡的位置,提醒大家一定要在打卡圈打卡。
昨天的点评发现打卡的老师都能从我们的《每月一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打卡的内容比较笼统,不够详细。我们常说啃读研读才算真正的读书。笼统的读只能算看书,获得的营养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书写的内容比较分散,在刚开始学习阶段,一定要按照导师和课程组长的要求,先主攻对核心教材《每月一事》这本书的理解。然后再慢慢扩展延伸。
同时我发现,那些比较好的打卡内容,有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有标题。标题是一篇本章所要体现的中心主旨,或者是我们展开叙述的一个切入点,这样我们书写的内容不至于太过分散,抓不住中心。
还有就是他们总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独树一帜和新颖的观点总是能先抓住眼球的。当然观点还是必须要有正确导向的才可以。
最后一点是对排版的提示。钉钉打卡因为本身钉钉设置的原因,一大段文字发过去后,呈现的就是紧紧挨着的字符,段落呈现不清楚。微信小打卡也是如此,所以很多人把段落之间空一行,这样看起来比较美观。
简书的排版就是如此。如果有简书的人可以把文字先在简书打出来,然后发到钉钉打卡和微信打卡,实现自动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