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易储,就是变换储君(一般为皇太子);废后,就是废黜皇后。
易储废后,在中国以往的时代中,都是事关国体、事涉礼仪的大事。
事关国体,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牵涉到国家体面、国家形象、皇室尊严等,容易理解,无需多言。
事关礼仪,乍一听似乎简单,具体分析,里面还有很多门道。
所以,要说易储废后之事,就先从礼仪说起。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
礼仪之所以存在,并一直被强调、被重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礼仪具备维护秩序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字中明确表达过很多次次了。
礼仪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护秩序,那么,为什么要维护秩序呢?
其中原因,仔细分析,其实也不复杂:
就是要给大家一个相对舒适的公共空间。
说到“公共空间”,就必须谈一谈人与空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人,一定会面对两个空间:
一个是开放的公共空间;
一个是私密的个人空间。
私密的个人空间,在我的定义中,就是:
只此一人的自我空间。
开放的公共空间,在我的定义中,就是:
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共享空间、或集体空间。
在自我空间,只有自己一个人,一般而言,人不会与自我因空间而产生矛盾冲突。
相较于自我空间,公共空间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公共空间中,必须有秩序;只有保持公共空间的秩序,才不至于影响他人、才不至于对他人造成侵扰和妨害、才不至于引起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而且,可以外延到人类社会之中非常广大的领域。
可以完全确定、一般不会被质疑的论点是:
公共空间必须讲秩序!
那么,秩序从哪里来呢?
秩序主要来自于礼仪!
礼仪的养成,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礼仪的养成,须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涵养的塑造中一点一滴地做起。
具体而言,礼仪的养成,大约有两途:
一者,来自于在公共空间中的学习;
一者,来自于在个人空间中的反思、体悟、修行。
我对儒家的尊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儒家的修身哲学中,有从小我修为而成就大同空间的理念。
说到这里,可以看一看被人诟病、受人攻击的理学观点——“灭人欲,存天理”。
其实,这个观点也可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中运用、阐释:
人欲,就是对自我空间的无限膨胀与扩张;天理,就是公共空间中你要尊重他人的存在。要让公共空间中的每一个存在者都舒适而不至于产生各种冲突,就必须对自我进行限缩。
人欲是无穷的,天理是恒定的。“灭人欲,存天理”是有他的大道理在的。批判攻击它的人,或许只是因为把它看成小语句而已;或许只是从狭隘的自我出发;或者遇人遇事,不见其大好,先剔其小疵,在逼仄的思维空间中、只会从阴暗面来理解,完全放弃了对其阳光面的深层体悟与透彻思索。
个人空间中塑造的优良品德,最终必然成就公共空间的舒适温馨,这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方向之一。
外化后的公共空间的秩序井然,其实是在个人空间中养成的内在品质的公开体现。
这种井然的秩序,是礼仪成就的成果。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合理的礼仪是与时俱进的。
礼仪的与时俱进性,使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明的人类,不会只知道批判、谩骂、攻击……旧礼仪,自己又守着于己有利的旧礼仪中的糟粕不放;不会一边诅咒破坏礼仪者,自己又一边破坏礼仪……
进步的人类,对于礼仪,会扬弃不合时宜者,会保存普适价值者,会发展创新更合理者。
关于礼仪,简略论述,大体如上。
回到本文叙事主旨的背景,来看旧时代的礼仪:
在以往的社会中,之所以要讲究礼仪,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秩序。维护秩序,就是为了减少争斗。争斗减少,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社会安宁,才会有生存环境的稳定。中国人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这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基于这一理论,那些破坏秩序者,往往被定义为乱臣贼子。
其实,乱臣贼子,是被两种人定义出来的:
一种是帝王家,他们有自己的私心,大都是为了一家一姓万世不移的江山;一种是维护秩序者,他们多出于公心,虽然这种公心有时代局限性,但是,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社会长久的安宁稳定。
关于秩序,就明朝而言,一路走来,一边破坏,一边维护。
其实,这不是明朝独有的特征,这是专制统治之下的普遍存在。
(本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