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个表姐前不久特意来这边看病,中度抑郁症,来之前已经向公司请了两个月假在休息。听我妈说,表姐有抑郁倾向有一段时间了,都是工作给闹的。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挺诧异的,只知道这一两年她工作干得挺好,从门店销售做到店长,再到一个人管好几个店,效益好的时候收入可观,令人羡慕,去年底还升为品牌经理了。
正是干了品牌经理之后,表姐的状态越来越差。因为一个人要管好几个店的运营和营收,加上市场效益不好、老板反复调指标,压力太大,每天统计数据做计划到凌晨一两点。
表姐自身起点低,只是初中文化水平,做销售和店长得心应手,但到了品牌经理这个岗位就非常吃力了,也正因为自身素质不高,她很珍惜这份工作,想要拼命做好,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崩溃的边缘挣扎了很久,最后陷入抑郁,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我看来,这就是盲目走出舒适区,勇敢迈入恐慌区的后果。因为当初升表姐做品牌经理,是因为前任离职长时间招不到人,老板就赶鸭子上架让她上了,其实她完全可以拒绝,但人都想往高处走啊,她也希望得到成长发展。
没想到能力跟不上又没有多余的精力学习,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不但没有快速成长,反倒害了自己。
02
社会发展太快,人人都有焦虑感和危机感,生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人抛弃。于是,鼓励或怂恿别人走出舒适圈成了主旋律,身边到处充斥着诸如此类的言论:
走出舒适区,才能真正成长
走出舒适区,才有所谓的自由
走出舒适区固然痛苦,但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了
走出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
更有甚者,“你的舒适区,正在慢慢毁掉你”“你的舒适区正在杀死你”。
我想说,对于走出舒适圈,你是不是误会什么了?
诚然,发展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提出了“舒适区”的概念,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那么就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我不止看到鼓励大家走出舒适区,还看到两个关键词,“一直停留”和“长足的发展”。
实际上,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在如今这个社会,想一直停留在舒适区都是一种奢侈。你的工作不会有新的挑战和发展吗?你的生活里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变化吗?你不会有新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新东西吗?所以你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舒适区。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一直处在舒适区,也只是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与社会和他人的角逐中失去竞争力,并不等于不思进取、堕落,甚至毁掉自己。
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的,是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识,未经独立审视思考,就盲目走出舒适区,后者更可能毁掉一个人。
03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工作两年我一心只想拿到高工资,改善生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乙方直接跳到世界500强的甲方,工资涨了一倍,但压力也成倍增加。
面对新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有点不够用,为了完成任务每天加班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充电学习,于是恶性循环,压力一天比一天大,焦虑一天比一天重,陷入自我怀疑,还好我及时调整给自己另寻了出路,不然也差点把自己拖垮。
我们都说要走出舒适区,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成长,蜕变。然而缺乏自我认知,步子迈得太大走的太远,一不小心就可能毁掉自己。人不一定非要找点事让自己跳出舒适区,尤其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
更不要盲目跳出舒适区,那里可能有成长,也可能是个大坑或陷阱,比待在舒适区死得更快。
如何才能有效走出舒适区,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呢?走出舒适区的正确姿态是什么?
04
第一,在舒适区的边缘成长,积极拓展你的舒适区。
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或拉伸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舒适区很好理解,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学习区是指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比如,学习中接触另一个专业的书籍,工作中做一个新的项目。
恐慌区即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让不善演辞的你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你从未经历过的极限运动。前文提到的表姐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就有点接近恐慌区了。
前面我们说过,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他们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脱离舒适区。
提出“舒适区”概念的发展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也认为,仓促地跳出舒适区,人们会感到非常多的不适应,甚至焦虑和压力。这反而不利于成长发展。阿拉斯代尔·怀特认为:真正的成长大多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站在在舒适区的边缘,积极拓展你的舒适区。比如从不运动、不看书,到每天健身、读书、学习。从改善小事物开始,对父母多关心,对孩子多耐心,对工作多点热情。如此,我们不但在成长,我们的舒适区也会越来越稳,越来越大,越来越宽。这样不也挺好吗?
有句话说的好,真正的高手总是在舒适区里自律。如果你没有过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还是别在舒适区外自虐了。
第二,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不做超出能力圈的事,同时不断拓展你的能力圈。
苏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话是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事情却不是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很重要。
这也就是股神巴菲特经常谈论的“能力圈”。巴菲特告诉我们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则:
“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 (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
他围绕那些真正了解的企业周围画一个圈,然后再衡量这些企业的价值高低,排除掉那些不合格的企业。对于圈外的公司,无论别人怎么看好,巴菲特根本不理,哪怕错过再大的赚钱机会,也不会后悔。
为什么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投资大师中,只有巴菲特在2008年通过投资成为身家62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巴菲特特别能够自制,能够抵挡住为了追逐更多利润跨出能力圈的诱惑,总是能够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说过,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能力圈,建议不要擅自走出舒适圈。但你可以在舒适区的边缘,不断拓展你的能力圈。
当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再尝试走出舒适区,会稳妥很多。就像一个还学游泳的人,只顾着走出安全区,但却还没有具备游泳的能力,就擅自跑到深水区,结果可想而知。
别擅自跨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更别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后极有可能摔得头破血流。有些人喜欢打着突破自己的口号,盲目去做一些从未做的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出能力圈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
第三,知道你想要什么,为此能付出什么,知道你所能承受的极限。
生活中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我们的确需要冒一些风险,或暂时失去一些东西,包括安全感和舒适区。但专家和古人都告诉我们:不要没有目的和目标地走出舒适区。
你要清楚自己为何要走出舒适区,想要获得什么,为此又能付出什么,你所能承受的极限在哪里,你要想到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看看你能否承受。
如果这些你都有了明确的答案,不妨大胆走出去挑战一番。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自己有干劲有动力有成长,还不会超出承受范围,才最重要。
其实,无论我们是否走出舒适区,走出多远,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具有把控力,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过得有奔头就好。如果你的环境正在不断消耗你,却又得不到成长,脱离势在必行,你一定要走出来了,但这不叫“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