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的嫂子去世时才三十多岁,留下三个儿子。为了更好地帮哥哥照顾侄子们,他一生没有结婚。
杨培爱念经,哪怕放羊时都在念经。他哥哥不到六十就去世了,没能去冈仁波齐朝圣。侄子怕他也留下遗憾,决定带杨培去朝圣,作为对他一生辛苦的报答。
老人最后闭眼在冈仁波齐的山脚下,离去的时候很安详。大家为他高兴,因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古人讲究叶落归根,忌讳死在他乡。而杨培拖着病体,以磕头的方式表达对神山的敬仰,最后幸福地长眠在神山脚下。
这种虔诚真的难以理解。
朝圣本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2500公里的路程,以五体投地的方式磕头过去,不是只有体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有莫大的决心和勇气。
这一路有雨雪,道路阻且长。有狭窄的山路,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晚上住在路边的帐篷里,外面是漫天的风雪。
鞋子很快就磨的露出了脚趾,磕头的手板很快就要重新进行钉补或者重做。
每天磕头十公里,白天赶路、晚上休息,要带着帐篷、行李、干粮、钱财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
《冈仁波齐》开始播映已经很长时间了,很多人被感动过,包括我。影片讲述了一行人从芒康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这一行人包括70多岁的老人、12岁的小女孩及妈妈、一个孕妇、一个家徒四壁的屠夫、两个年轻的兄弟、家里盖房子导致工人死伤的夫妻俩等十一人。
路上孕妇生产了一个男婴,有一人腿受过伤,快到拉萨时拉物品的拖拉机坏了。到了拉萨没钱继续走下去,大家分别做短工筹钱,甚至帮旅店老板娘磕一万个头来替代住宿费。
最后终于如愿抵达神山冈仁波齐,实现转山的愿望。
百度百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幕后花絮有这么几句话:
张杨导演及整个拍摄团队,随着这支朝圣队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实记录。
剧组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行程长达2000公里。
无论吃住还是工作,剧组全程都在这条实实在在的朝圣路上进行。
整个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当地人本色出任,电影没有脚本,全部真实记录。
这部在多伦多电影节上获得入围奖的影片,一开始我把它当成了纪录片,后来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想法。直到我感慨万千地看完影片才知道,并不是。
这部影片是从一个村子里找了十一个人,所以这十一个人确实不是专业的演员,每个人的情况也是真实的。路上发生的故事是真实的,磕头也是真实的,但并不像路上遇到的那个来自雅安的老人一样每天磕头十公里往前走的,而是完成每天能够剪辑的量就够了。
所以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剧情片,甚至有人把它称为"朝圣的公路片"。
这部影片的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消费藏民信仰,有人说它震撼心灵。豆瓣的评分7.7,娱票儿儿上的好评也大大多于差评。
作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被这些藏民的虔诚信仰深深感动。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太容易考虑有用没用了。比如旅游有什么用,花钱受罪。学画画有什么用,既当不了画家,学费还挺贵。
按照这种思想来说,朝圣简直是傻瓜才干的事,费钱、一年多时间耽误多少事,而且危险,很可能死在路上。
想起来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人一生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旅行。
每个人可能都有做一件让自己觉得圆满、死了不遗憾的事,我觉得只要不伤害别人都应当得到支持。
虽然我理解不了这种虔诚,但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也希望他们因此获得幸福和圆满,可能他们确实会,就像屠夫戒掉酒瘾,心灵不再受到煎熬。虽然他回去依然会杀牛,但人类既然吃牛肉,做屠夫就是一种职业。不偷不抢,凭力气吃饭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我试着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唯有觉得让一个12岁的孩子去朝圣有点不负责任。也许朝圣就像带小孩子去旅游一样能长见识,但让孩子请长假估计哪个家长也不干。
或许我们理解不了这种朝圣方式,但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朝圣、一场修行。所有的酸甜苦辣、艰难险阻都得亲自尝过、路过,才能得到圆满。
就像《西游记》,唐僧要去西天取得真经,从长安到大雷音寺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正好是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距离。为什么唐僧一定要亲自一步步走过去呢?为什么不能孙悟空背他过去呢?
孙悟空曾说过:
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
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
没有人能代替别人的生活,没有人能替代自己去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路人和过来人。
所有的幸福和苦难都要自己去经受。
不轻易去批判别人,试着理解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