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听到高利贷一般都会认为这是个贬义词,今天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与理解高利贷。
前面我们学习了,耐用品是在一个时间的流逝当中,才能发挥它所有经济价值的资本。还有人们都喜欢确定的东西,如果让人们放弃今天的享受,接受未来的不确定,那就要给予补偿,这个补偿就是利息率的基础。所以利息其实就是一种补偿。
1.收取利息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
我们永远不能拿处于不同时间点上的商品直接进行比较。比如,今天的一个苹果和明天的一个苹果,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对它们二者的价值进行比较有两个办法:
1.要么把明天的苹果打个折,算成是今天的苹果,只有这样,今天的苹果才能跟明天打了折的苹果进行比较。
2.或者反过来,把今天的苹果折算成明天的价值。
利息是对人们延迟消费、接受不确定的一种补偿,所以只要把时间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收取利息就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
2.人们普遍反对收取利息
在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利息,从历史上来看,却是大部分国家,大部分宗教及法律,都把收取利息视为不道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行为。
在美国,一直到了1980年,他们颁布了“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以后,才完全解除了美国各州对高利贷的限制。
在中国,根据《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利率不能太高,这其实是一种价格管制。
3.反对收取利息的观点自古就有
公元前300多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他认为货币是没有繁殖能力的,钱就是钱,钱不能长钱,所以收取利息是不自然的行为。
公元13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他认为收取利息其实是两次收费。比如你卖了一块面包后,这块面包不能再卖一次一样,你不能收两次钱,人家把本金还你了就是了,你不能再收人家的钱。
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里面的犹太人夏洛克,被刻画成了一个唯利是图、心胸狭窄,报复心重,其实他只不过是一心想要别人还上他的贷款时,再加上利息而已。
(看到这里,实在想不明白,那有钱人干嘛还把钱借给别人呢,难道有钱人就应该天生要做善事的吗?所以才会有了道德绑架,这真是个很好的手段,不然有钱人的钱只能是在自家保险箱里发霉的。)
所有这些宗教的禁律,所有的这些哲学家神学家的观点,以及庞大的社会舆论,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的维度。我今天借你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划不上等号的。
4.人们为什么反对收取利息
其实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那些靠借钱给别人赚钱的人不道德,是不务正业的事情。觉得他们没有为社会做贡献。
这种传统观念是因何形成的,真是很难说得清,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普遍对收取利息这么反感,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的真实利息率是非常高的。
在过去,人类的生活是高度不确定的,人的寿命很短,各种自然灾害、各种人为灾害非常多。所以你要劝人家放弃当前消费,推迟满足,那你要给的补偿就会相当高,年利率达到30,40,50,60个百分比都不奇怪。
高利率就给了人们一个印象,就是贷款出去的这些富人为富不仁、乘人之危、巧取豪夺、落井下石。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对收取利息持有了很强的反感。
到了16世纪,技术发展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未来也变得比较确定了,这时候真实利息率显著下降,人们才逐渐接受收取利息的行为。
5.利率管制产生不良后果
不管人们为什么反感利息,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利息其实就是一种价格,如果价格收到抑制,受到人为的抑制,也就是出现了价格管制,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前面我们学过,价格受到抑制就会出现短缺。短缺就是人们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非价格竞争方式,来竞争那些稀缺的资源。
那对利息的价格管制会出现什么后果?
第一点,是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因为你借出去的钱,人家可能只会还给你本金,或者比你预期少很多的利息,那就没人愿意把钱借出去,因为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都要自己来承担,所以人们就不愿意借钱,就装穷。
第二个现象,黑社会应运而生,因为明规则不保护就需要暗的规则或者潜规则。黑社会就是那些有信心有本事让你还钱的人。这时候,黑社会所经营的这种地下的借贷市场,就是对公开市场的一种替代。
由于借钱这种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收取利息不合法、不合道德,人们就会采取一些迂回的办法。
比如说人们会把借钱的行为说成是合作一起做生意,其实就是暗中规定一个利息率来分红。或者给予非金钱的回报,比如给劳动力的服务,给房产或者其他的资产等等。
总之,对收取利息的行为越谴责、限制越多,人们借钱的方式就越迂回,借贷的真实成本也越高。
6.贷款利息越低,穷人贷款越难
对利息进行价格管制,还有一些事与愿违的后果。比如现在很多政府为了扶贫,指明给穷人的贷款利息要低一些,这当然是好事,但实际后果会怎样呢?
穷人的还款能力没那么高,实际上有钱的人是不太愿意把钱借给穷人的,现在穷人的贷款利息又要更低一点,他们就更不愿意借钱给穷人了。
实际上这种低利率,特别是低于市场标准的利率,就会被那些有钱、有势、有关系的人得到,穷人反而拿不到。
所以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如果想让穷人真正贷到钱,反而应该把利率稍稍提高一些,这时候有钱有势有权者自然是不要这些贷款了,这样穷人反而容易贷到款。
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所以你是不是有经济学的思维,有时候就得把问题反过来思考。
课后思考题:你会通过哪些具体的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民族他们对未来的耐心程度?请你来分析分析。
到一个地方,你可以观察他们的建筑物,是不是那种精雕细琢,牢固可靠。欧洲人的建筑物大多用石头来搭建,而且建筑风格精良考究,一定不是短期风格,想的就是建筑恒久远,即便是他们在殖民地留下的建筑风格也大多如此考究,不因为自己是短暂居留,就把这种品质打折扣,说明了他们的文化里就是有足够的耐心的。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却大多缺失这样的耐心,古代建筑大多用的是木质结构,虽然建设的时候方便快捷,但是保留的年份也是比较短暂的。说明我们的文化里是缺乏一些耐心的。
看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也可以用同理来评判,比如一个人租了一套房子,有些人会觉得这房子方正是租的,住的会比较简陋,而有些人住在出租屋里也喜欢把房子装扮的很温馨,看起来好像是久远居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