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表面是一本成功励志类型的书籍,但其内容非常实用,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在当下如此浮躁的环境中,大部分人对打鸡血的成功学嗤之以鼻,但我可以保证,这本书是一本讲究思考的技术书籍,假如你”认真“地看下来,会收获很多以后日常能用得上的知识。自我提升是每个人迫切需要的,有人相信持续学习,有人相信长期规划,有人则善用时间,但好像从没有一套比较全面的提高方式,作者采铜,则以其惊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维度分析如何精进,每一个维度都以问题、观点和解决方法的形式给予有效的描述。总的来说,这是今年我看过最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这本书都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七个维度: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每一个维度作者都给出了十分全面的解决方案,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不久以后,我就发觉这本书逻辑严谨且讲解了十分多的解决框架和方法,我便使用印象笔记建立了一个关于思维工具的笔记本,作者讲到的观念、问题、解决框架和相关书籍都分门别类的收集到各个笔记中,每当遇到相对应的情况,可以拿出来参考,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在大脑中草草抉择。哪怕没有记录这些东西,但这本书至少让我清楚这么一件事情,要成为更好的自己,需从自己从诸如时间、行动、学习、思维等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提高方法才能更好的精进
时间之尺🕗
这一章主要讲如何对待时间的态度和方法。
- 对待时间的态度应该是:“郑重”,像小孩子一样对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要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去度过这段时间。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 观察时间可以利用时间视角的概念,源自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这五种视角是: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 通过当下、未来和过去的时间观念审视自己,可以通过: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下面是这十条建议以及我对每一条建议的阐释: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 通过提问五年后的自己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的定义如下:
有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如何解决近期未来和短期未来的冲突,实际上就是解决目光短浅和好高骛远的冲突: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 如何提高花费时间的质量: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这个问题是:
我们总是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收效甚微,总是抓起一把沙子,刚刚获取一点快感,沙子就从指间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太多次,也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比方说你学习了很多流行的编程语言,学了很多流行的技术框架,但是每次都要重复这些学习,每次总觉得自己的技能不能有效的提高,而只是学了一些比较流行的非核心的知识。
如何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以上可以将事情从收益和半衰期的角度划分为四类。如何改善我们使用时间的质量: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而这些状况,都可能用一条简单的行动规则来改善,我称之为“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 要辨别生活中的时间噪音接受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屏蔽没有意义的信息
- 为了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需要通过把握时间的快慢节奏来解决:
第一: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当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这里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供大家参考: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第二:掌握时间的使用深度
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这样长期认真的对待这项爱好,可以把长期未来和短期未来关联起来。
练习:
检视你现有的时间观
1.你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吗?大多是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它们分别给你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2.你是否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是否经常不顾后果或者禁不住诱惑,做一些对未来有所损伤的事?
3.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觉得未来变数太大,无法真正为未来做规划和打算?
4.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2.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列举出3—5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请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本章讲述的是要把真正想做的事当做自己的目标,且高标准要求自己。
-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这是因为人总是会选择最满意的选项而不是最优选项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因此,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那么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以下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在求学的过程中,设定高标准也很重要。很多大一新生来到大学后,从原来要求严苛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一时间不知道怎么适应大学生活,整天耽于玩乐,荒废了学业。本来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认真地对待学习,可是他们却选择了相反的大学之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心中设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特别是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中的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 一个人的目标提现了他的格局,应该再现有格局上再往上走一步: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这就是格局。
- 逃离隐含架设的牢笼,从而打破不可能的心理障碍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隐含假设的威力在于,虽然它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只是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有四种常见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人生就像比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能够最终夺冠的只有少数人
- 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是无关联的,比方说学习某一个东西觉得跟其他知识没有一点关系或者想不到之间的关系
- 僵固型心智,缺少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总是认为人受制于天赋、外部环境与密切相关且很难改变
- 零和博弈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人与人的竞争,只有赢或输,没有想起双赢的概念
使用新的思维框架来思考人生如何演进:
目标悬置:解决人生有多个目标且不知道如何处理之间的关系,如果目标串行和并行起来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把当前目标悬空起来,暂时停下来,等心情和时间足够再进行
能力嫁接:如果感觉多个目标实现太耗费能力和精力,可以通过将以前的不相关的经验和技能嫁接到新的实现目标中,从而提高效率
- 人的天性中具有选择弱势问题:
人总是面临选择过多的问题且不能精细化思考每个选项从而使得人一旦找到合适的选项就停止寻找最优选项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外显化分析过程,比如选择一个工作,可以通过这样一张表进行:
- 人生是持续反复的构造,不要因为预设规则放弃个人追求
练习:
1.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列出其中的可选项。
2.检查上面的选项是否包含着一些隐含假设(可参考P51—P52提出的四种典型的隐含假设),思考一下这种假设是否存在不合理。
3.去除掉不合理的隐含假设后,你还可以列出哪些选项?
4.你要作出的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太确定,你可以先回想一下与之相关的人生经验,其中最让你感到有意义的一次经验是什么?为什么?
5.列出所有影响这个选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包括第5题中的答案),并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赋以不同的数值(即权重,-5分— 5分)。
即刻行动🏃
本章讲述的是如何有效的行动:最有效的就是即刻行动
- 即可行动就是无论怎样首先开始行动
- 在开始行动的时候,使用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即:使用最小化可行产品快速制作产品、发布,再收集反馈不断试验和改进
- 警惕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 多线程工作的诀窍:像photoshop的图层一样分解工作,首先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形成框架,再进行填充
我自己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PPT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就是该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思考,非常专注地思考,你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支笔(你需要把你的灵感快速地记下来)。等你完成了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之后,等你再为这个PPT选择模板、寻找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动作区间”),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
不瞒你说,为了写作这一节,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张A4纸和一支笔,让自己进入纯粹的、专注的思考状态,来设计它的“架构”。设计完成后,我吃了一顿晚饭,看了一集美剧,这个写作的中断并没有让我担心,因为我知道,尽管我还没有在电脑上敲入一个字,但这部分,其实已经写完了。
- 集中处理同性质工作,减少不同性质工作的切换成本
-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知识积累,才能指导实践
-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
练习:建立即刻处理生活小事的习惯
请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有哪些小事,经常因为你的拖延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担。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坚持立刻完成这几件事情。
完成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1.请在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中,选择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构建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2.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请拿出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3.完成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工作,可以分为几层?请尝试采用图层工作法完成它,并与之前完成它的方式进行比较。
4.请将你的成果在相应的线上或线下平台公布,收集外界的反馈意见,列出其中对你最有启发的3—5条建议。
5.根据收集的建议,以及个人的思考,重新修正你的“产品”。
在行动中反思
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
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 要学会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体系:
-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 通过深入事务内务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深刻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的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简单地说,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中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富有启发性”
这,大概就是解码的要法了。
-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和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
-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和桥
不管我们想学或者正在学的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都可以想一想,如何不把它当成是一种静态的、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动态的、可运用的、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就拿我学的心理学为例,心理学课本里的很多理论,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理解和背诵,那它们只是静态的知识。实际上当我们在考试默写答案的时候,它们真的只是死沉沉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想到怎么把它们用起来,它们就可能变成一种技能,比如心理学的知识其实可以变成一种思考框架,成为观察事物的一种特殊视角。但是要具备这样的意识真的很不容易。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甚而至于,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
练习
1.请写下一个最近一直困惑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已有的观点是什么?内心还存在哪些未解的疑问?
3.请你寻找一个或一套关于这个问题的经典材料(包括人)进行学习。
解码与融合
1.关于这个问题,该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2.你认同其中的哪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作者是如何去论证并得出他的观点的?
4.这个观点,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5.这个观点可以迁移到哪些不同的领域?
6.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知识,同样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吗?
7.你是否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补充?
8.材料中,是否有你所不认同的观点,为什么?
学以致用
1.以最初的问题为中心,写一篇关于该材料的学习心得。然后将其分享到相关的平台,如网络、老师、同行,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对你的写作进行修改、完善。
2.请根据你最初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用你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本章主要讲解如何修炼思维,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
-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好的表达,对思考强度的要求是成倍上升的,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在讨论创意思维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从上面的步骤中还可以看出,要想让潜意识更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以后,潜意识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
-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视觉理解是教导如何正确判断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练习:1.统计你每天关注的信息所包括的领域,去掉其中价值不大的,最终保留3—5个最有意义的信息领域。
2.为你所关注的领域,选取3个最有用的信息渠道来源,并写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3.在你确定关注的领域中,最近最值得你关注的一件事是什么?
4.你的有效信息渠道中,阅读足够多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或介绍。
5.借助适当图像,将你所了解到的信息表达出来。
6.基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现在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7.关掉你脑中的评价或不可能的声音,列举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答案。
8.先搁置上面列出的答案,去看一些与此毫无关系的信息或资料。然后再去看你之前列举的答案,你是否有新的补充?
9.对全部列举的答案进行审视,写出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个答案。把现在你觉得不合理的答案去除,形成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清单。
10.寻找更多类似事件的资料,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有模式。
11.通过对类似事件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通过已有的和寻找更多的事实材料(包括其他事件的材料),来论证这个答案,并写成一篇文章。
12.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文章的核心观点。
13.利用下面的乔哈里窗格,对你的文章进行解析,并修改。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本章讲述的是,靠堆积时间和无思考的行动不是真正的努力,努力是一门技巧要不断优化和学习
-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再回到专注的取舍问题上来。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学习的宝贵知识却是无穷无尽,他一旦作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更普适的问题就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练习:
1.请利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测验你的优势才能,并结合你的实际,看看是否符合。
2.在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中,以上对你具有最大价值的优势才能是什么?在你所在的群体里,属于什么级别?
3.为你的优势才能设计下一步要挑战的难度,并落实成具体的训练计划。
4.在你的每一次挑战中,把事情做到十分满意,再开始下一步挑战计划。
5.你对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感兴趣吗?如果没有兴趣,是因为什么?
6.多了解你所从事的领域,并专注地投入进去,你是否对它有了更多的兴趣?
7.对于这件事,你可以主动去做哪些,让它变得更好?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本章讲述的是成功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成功
-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练习:
1.请你选择一门可能枯燥但有用的课程进行学习,并做好具体的学习规划。
2.这门课程能够让你增长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有多大的价值?
3.对于这门课程,你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到哪些优质资源来帮助你的学习?
4.在学习中,有哪些理论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经过现实的检验,对于原本的理论你是否有了新的思考?
6.在这门课程中,对比他人的观点,你有哪些独特的看法?
7.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是否有什么比较酷的想法去尝试?
8.请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作品。
这本书对我有何现实意义
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感觉自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也许我自己会从认知、学习、时间管理等等方面慢慢摸索,但总感觉到自己的知识面和行动能力不足,这本书对我而言,让我系统性的了解到该如何全方位的精进,或许有人觉得,学习了很多这种方法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真的有用吗?其实我也不知道有用没有用,但我清楚一点,如果不尝试,就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本书的七个维度,给我了有关于自我提高的完整框架,从理论上我觉得得到了支撑,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下一步在哪里
这本书读下来,我已经将书中提高的观点和问题分门别类的进行梳理,也不断的进行回顾和分析,印证自己是否出现这种情况,为吾日三省吾身提供回顾清单,同时也将一些诸如时间视角、思考框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希望有相同需求的朋友,可以也看看这本书,大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