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群内大家的问题回复来看,大家对《子张篇》的学习都比较深入,理解也都相对比较透彻。
一、关于《子张篇》的背景
上周,我们讲《微子篇》第八章时说,《论语》记载孔子言行的内容,到《微子篇》就基本算是大结局了。后面的《子张篇》可以看作是“后传”,薪火相传。
那么,《子张篇》是如何反映薪火相传的呢?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含义呢?咱们首先了解一些背景常识,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本篇的部分章句。《论语·子张第十九》共25篇,842字,所记都是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这五位孔门弟子言论。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1、曾子、子张、子夏、子游四子的关系。首先,子游子夏列四科十哲文学科;曾子后封为述圣,子张也配享大成殿,提为十二哲。可以说,四子在孔门弟子中,年龄相近,都属于孔子第三批弟子。在孔子去世时,四人都不过30岁,最大的子夏不过29岁,最小的子游24岁,子张25岁。四人在孔子去世后都收徒讲学,开枝散叶,四人之间除了是同学关系外,还有不同的亲戚关系,个人私交也都不错。据子张的77代孙颛孙广鑫在一篇文章中说,“曾子是子张的舅兄,子游、子张是儿女亲家,而子夏和子张又是至交”。后来,子游在吴地教学,子夏设教于西河,子张早期活动于邹鲁之间,后在陈国开坛讲学。四人中子张去世最早,《家语》和《礼记》记载:“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意思是,子张死时,曾子刚好在为母亲服丧,于是就穿着丧服去吊唁子张。有人批评说:“你身穿齐衰孝服,不应吊唁好友。”曾子辩解说:“我这是去吊丧吗?我是去哭朋友呀。”
2、孔子殁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学内部也出现了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不近相同,但都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和荀子这两派影响最大。
《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子夏、子游、子张皆具备孔子某一方面的优点。而子贡、曾子对儒学传播又都功不可灭,用清代崔述的话讲:“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没有子贡,儒学就不能在当时受到推崇;没有曾子,儒学就不能在后世传播。
很多人认为,这一篇是这五位弟子的再传弟子所编。这也正好说明这五位弟子是孔子之道的主要承上启下者。打个比喻说,如果说孔子像横亘在中华文明河流之上的一座水库大坝,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和子贡,则是这座堤坝上的几个主要泄洪闸门。儒家文化的血脉河流,经由孔子这座水库的汇聚沉淀,借五位弟子之口喷薄而出,形成了后来“百家争鸣”的源头。
在本篇章句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编撰者是有道统传承的用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