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里流行着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多人写文章都引用这句话,并说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写的《什么是教育》一书。我就有一种好奇心:《什么是教育》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雅思贝尔斯又是何许人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开了原著,准备一探究竟。可是从头读到尾,我也没有找到这本书的哪一页哪一行写过上面的话。后来我在网上读到一篇考证这句话出处的文章,才明白这句话原来不是雅思贝尔斯所说,在流传过程中被安在了雅思贝尔斯身上。
不过,这句话出自谁的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深深的被这位德国哲学家关于教育的思想所折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跟着书中的文字,思索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哲学家通过语言隐藏在背后的思想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让你明白的,尽管他本人试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他的思想。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以上文字引自360百科)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雅思贝尔斯,同样关心教育问题,但他并没有专门为教育写过一本书,这本《什么是教育》一书是赫尔曼·洪恩自雅思贝尔斯诸多著作中辑录其谈论教育的内容编撰而成的。这本书的中文首版是在1991年由三联书店推出的,我手里的这一本是2021年三联书店的新版。
我无法理解本书的每一句话,本文只是摘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分析,并对照我们当今的教育现实做一点引申性的思考。
一、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基本上是没有答案的,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普通老师来说过于高远,属于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思考这样的问题远远没有研究如何上好课来得真实。于是,很多教师尽管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曾思索过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从事教育的人,干一辈子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挺悲哀的。没有一定高度的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那教育实践很可能只停留在技术和技艺层面。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我以为,雅思贝尔斯的这段话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发。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只是学习者通往自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唤醒,而不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训练。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一个人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对精神内涵怀有热切渴望的人也会学习、求知,但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只是第二位的。”
作为教师的我们,向学生传授一定量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要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灵魂,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把学生的人格引向高贵、灵魂引向丰富、思想引向深邃。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教育的本质是要“立德树人”。
二、教育的类型
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讨论了历史上教育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作者对这三种教育方式进行了比较,“经院式教育”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去学校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掌握现成的结论,‘将白纸黑字带回家’”。“师徒式教育”的特点是师徒结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但就其师生关系来说教师与学生只见那是不平等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带有服从的色彩。这种服从的距离,不只是源于等级和代际差别,而是本质性的。”“苏格拉底式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双方都追求自由的思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自由无尽的追问与对绝对真理的无知。由此,个人的责任被最大程度的唤起,并且丝毫不会松懈。这是苏格拉底‘助产式’的教学方式,即唤醒学生内在潜力,促使学生自其背部产生一股自发的力量,而不是自外施加压力。”
雅斯贝斯在比较了这三种教育的类型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教育类型和方式上,应该采取“苏格拉底式教育”。既然“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那教育的本质只能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在教育方式上只能采取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强硬的压迫,因此雅思贝尔斯极力推崇“苏格拉底式教育”。他说:“真知必须从每个人自身中获得,他无法像一件货物那样被转运,他只能被唤醒,就像重新回忆起仿佛很久以前便曾知道的东西”。他又说:“对话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唯有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真理才可能敞开,这是真理的本性……教育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而是人们携手走向自我,从而使真理向他们敞开。”
读着雅思贝尔斯的文字,我有一种醍醐灌顶和毛骨悚然的感觉。扪心自问:在教学中,我有多少时候是在和学生对话,又有多少时候是在强硬的以压迫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死板的知识。在课堂上,当我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时,我的教学行为已经离真正的教育很远了。教育是对话的艺术,在对话中,真理才会敞开,在对话中,教师才能与学生携手走向自我。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行为离真正的教育有多远?
三、教育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他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但如果我们舍弃这些宏大的家国目的,就其每个个体自身来说,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雅思贝尔斯说:“人之成为人,不只凭借生物遗传,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传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重演。在个人成长的历史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计划的教育,通过自由地利用学习机构,最后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亲历、亲闻的一切,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教养成了他的第二天性。”
人之需要教育,不是因为人是生物个体的人,而是因为人是文化传承的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人才能成其为人。“教育通过个人的存在而使个人进入对整体的认识。个人不再固守一隅,他进入了世界,于是,他狭隘的此在通过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而获得了活力。当一个人与更敞亮、丰盈的世界结合时,他便能更坚定地成为自己。”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国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康德的这句话可以用在教育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个人通过教育可以实现什么外在的价值,比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成为他自己,用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其实就叫“以人为本”。
现实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义,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获得成绩的工具。于是,多数时候,我们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尽管近年来,国家一再发布文件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和评价方式,但现实是……“你懂的”!
四、教育的回归
在本书的第七章,雅思贝尔斯谈到了“教育的本真与回归”,他说:“另一种教育是本真的教育,它肩负着更伟大的使命。这种教育的延续将为控制技术、经济和军事带来的危害奠定基础。我们要从源头到目标对教育进行全面反思。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本真的教育能否实现……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教育与大、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通过教师的行为内涵,通过教育与伟大事物的关联,以及教师在民众之中严肃的生活,来为教育赢得声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一笔超出目前教育经费数倍的资金。然而教育革新无法仅凭金钱实现。唯有人的回归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革新。”
雅思贝尔斯的意思很明确,教育的革新并不是仅仅指教育技术的更新,教育的革新其实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教育本真的样子,回归到“以人为本”上来。
联系现实,我们看到,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就是在给教育做减法,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及时雨。但仅仅是“双减”还不够,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要给教师减负,给学校减负,如此还不行,还要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成为人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吸引高素质的人从事基础教育,竭尽全力提高教师素质。就像雅思贝尔斯所说:“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中以何种尺度和自明的生活,都将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
阅读这种理论性的书籍常常使我感到绝望,因为理论带有一定的理想性,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遥远,犹如深邃的星空那样遥不可及。但这些理论性的书籍也常常让我看到希望,尽管现实的教育中存在诸多不完美,但毕竟有理想在,当我在暗夜里抬起头的时候,依然能看见星空里的繁星点点,把深邃的星空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