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作者:[美]威廉B.艾尔文
封面:
书评:
本书可以说是关于解释何为欲望的科普文,书中每一章节都有相信的介绍欲望内在机理和形成原因,应用了大量的实验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当然,有好多论点都是以往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作者只是有系统全面的梳理一遍。由于书中没有太过新颖或者独特的观点,对我自己来说并不是一部很好的书。以下是书中的精华部分。
【欲望分类】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改变,一个欲望将会被另一个欲望所取代。将你十岁时最喜爱的欲望与现在你最珍视的欲望相比较一定会有差异。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失,一些早期的欲望已经实现,另一些似乎没有必要去完成的欲望被抛弃了,而新的受欢迎的欲望有不断地形成,这就是自然状态:一个带着疑虑充满欲望的头脑年复一年,甚至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改变,如同江河流水,奔腾不息。我们感觉欲望的危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突然丧失了欲望的能力;第二种是保留了欲望的能力,但突然有一种厌恶感,不重视某一单一的欲望(那是欲望的冲突),而是注重全部欲望的集合:第三种是体会到一种生活意义的危机,在其中你虽仍有欲望能力,但是看不到欲望的目的。
【渴望】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名誉与好运。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广泛的声誉,就会转而追求本人所在的区域、地方、社交圈内的声誉,或者在同事中的优越性。同样,如果他们不能积聚巨额财富,也要寻求相对的富裕:渴望在物质上胜过同事、邻居、亲戚和朋友。表面看来,我们追求名誉的欲望(一般来说是追求社会地位)对财富的渴望(主要是物质富)截然不同:前者涉及人,后者则有。但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二者紧密相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中,渴望别人羡慕我们满足了自己物质方面的渴求。倘若我们对社会地位不感兴趣,可能我们也不会渴慕拥有轿车、珠宝以及梦想中的房子。
【情感】形成欲望的源泉之一是我们的情感-一林漠称之为激倩。我认为情感是享乐主义终极欲望的源泉―渴望好感觉避免坏感觉。(我再次在广义上使用“好感觉”与“坏感觉”,不仅仅包括身体的欢乐和痛苦,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感受,如喜悦或不快,如焦虑或耻辱感。)感觉好的东西具有内在的合意性,否则,我们不能将其描述为感觉好。同样,感觉不好的东西具有内在的不合意性。这意味着,当被问为什么想要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时,情感总是具有现成的答案:“它是合意的,因为感觉好。”或“它是不合意的,因为感觉不好。”这也意味着,由情感所形成的欲望是终极欲望:情感为感觉好本身而想要感觉好,不是为了实现一些其他的欲望。尽管情感是形成终极欲望的专家,但在形成工具性欲望(帮助其实现终极欲望的工具性欲望)方面是呆子。然而,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在我们内心里存在欲望的第二个源泉―我们的智力(休漠称之为理性)。智力是形成工具性欲望的专家
【生物本能】众所周知,我们被迫生活在一种刺激系统下,这一系统―我称其为生物刺激系统,或者简称为BIS一一设置在我们身体之内,就因为它,我们对一些事情感觉好,比如性行为;对另一些事情感觉不好,比如烧伤或灼伤.我们保留着拒绝BIS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逆刺激系统而为,故意灼伤自己,压制性行为,但是这些拒斥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它需要我们的意志力抵抗生物刺激系统置于我们面前的回报,甚至需要更大的意志力自愿地顺从它的惩罚。我们的BlS未经我们同意就强加于我们身上,如果这种强迫力量是乐替好施的,当调整BIS刺激程序时我们的内心对其存有兴趣,那么或许还可以忍受,尤其是,如果这种力量尽其所能确保我们过幸福、有意义的生活时,便更加可以忍受.但事情并非如此,这种力最―即自然选择的过程―几乎不关心我们是否幸福,更不关心我们是否感觉生活有意义,它所关心的是我们的生存与繁衍。只要我们的不幸或无意义的感觉没有减少我们生存与繁衍的机会―不管这些感觉如何,只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生存和性生活―自然选择的程序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宗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要求其信徒控制欲望,而且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为如何能够控制欲望提供了建议。它们或许推荐某种不太可能产生不健康欲望的生活方式,或者可能鼓励其信徒通过祈祷或沉思以征服这些欲望。而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是典型地受欲望推动的。有的是为了在世间生活得更愉快、更舒适而信奉宗教:其目的是寻求精神的安慰、想要在社交中被邻人所接受或者梦想举行一场教堂婚礼;有的是为了死后享受更加愉快的生活:他们宁愿选择天堂的无限赐福而不是忍受难以形容的地狱之苦。(顺便说一下,在天堂中永生的欲望更加表现出了人的贪得无厌。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尘世一生的满足是不够的,他们想要寻求永久的、无限的满足。尽管这一点不很清晰,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甚至天堂也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哲学】有关欲望问题的哲学的忠告,在两个重要方面不同于宗教的忠告:一方面,它必须让我们受益于此时此地,而不是在死后或灵魂转世的未来;另一方面,它必须运用理性,而不是祷告或冥想,来产生这些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