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杉老师解读「华与华经营哲学」,让我对「战略自由」有了深刻的理解,想要获得「战略自由」在心态上要做到:“别贪心,多留余地”,在行动上要做到:“修不败兵法,追求的目标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不死就行,一生不败”。
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的哲学就是儒家哲学,主要有四点:志有定向、勿忘勿助、日日不断、滴水穿石。「志有定向」,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因为我有这个志向,一旦偏离了这个志向,我的心就会痛,我就要赶紧回来,因为只有回到我的志向上才是我的舒适区。「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别忘了每天都要坚持;勿助就是不要拔苗助长。很多企业每年都会定一个销售目标,而且往往会定得很高。但华与华恰恰相反,我们从来没有销售目标,我们的要求就是按部就班地去做,我们的底线是不死就行。当我们的目标是不死就行,我们就能实现战略自由,就能按照既定方针去做。就好像,我们这个500万大奖赛,是4年前定的,在今年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顺利举办了。昨天为了防止突然被封闭,我和所有参赛选手都在公司打地铺睡了一晚,我们就是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日日不断滴水穿石」我定了那里,我就要安心地待在那里。这就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你不能说你滴几滴就停了,然后再又接着滴几滴。决定在那儿,你就要保持一直在那儿,日日不断。”
我突然体会到,这四点是实现人生或是企业经营「战略自由」良性循环的闭环。
首先做人要有志向,知道自己的志向在什么地方,同时随时觉察自己的行动是否偏离了自己的志向。
什么是志向?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方法》第232页讲道:“自己的痛点就是你的志向。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那痛上,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起点还是自己诚意、正心。”
这里其实给我了一个发现自己天命的角度,就是通过觉察自己“心”的状态来发现自己人生的志向。自己在做一件事,没做好,没做到尽善尽美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痛”,那么这件事就是自己的人生志向,是自己今生今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目的,我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实现这一存在的目的,也就是我的人生志向,让我感到心痛的事,这是我的存在之基础。
在过去的经历中,我感受到,在做事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的“心痛”是最难得事。我们往往觉察不到自己的“心痛”,因为我们对身体的“感受”并不敏感,同时也不在意跟关注这些“感受”。更重要的是,也不明白这些“感受”本身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感受过“心痛”,也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志向,但是这些志向在“欲望”、“现实”和“战略不自由”的情况下逐渐地被磨灭掉了,逐渐地变得麻木。
我现在突然明白《大学》中第一句话的深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意思。「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明明德要时刻擦亮自己。)”
人只有时刻擦亮自己,自己的人生志向才不会被磨灭掉、遗忘掉,人才不会变得麻木,才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持志如心痛”。
当人生志向明确且坚定了之后,就是行动,行动的指南是「勿忘勿助」,即“每天坚持”,不“拔苗助长”。
那么行动的基准线又是什么呢?
就是华杉老师讲道的“底线思维”,设定一个“不死就行”的目标,然后每天坚持去做,追求最小量,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论外部世界怎么变化,我都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节奏行动,这就是「战略自由」。
每天坚持做,其实也就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不管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只要自己决定去做的事,就做下去。不在乎每滴水的大小、多少,而在乎是否持续滴下去,一滴也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