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日,给学生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激动,兴奋,故作文以记之。
本节课,我主讲两个方面:品读人物和环境描写。
一.品读人物
品读小说,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而语言和动作又是最能体现出人物个性的一点。所以在理清了小说主要内容和明确了古典小说的基本知识后。我带着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林冲的形象。
学生最感兴趣的的是林冲怒杀陆谦等人的那一幕。
大屏幕上出现几段文字:
(1)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管营,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管营。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此处反复体会“泼贼那里去”和“饶命”,读出林冲“喝”背后的情绪和“去”字后面感叹号的内容,读出陆虞候吓到和慌乱的“饶命”的感觉。为此,我让学生换成“喊”字,比较感受。对着我喊和喝。谢礼同学毫不留情,大方喊我“王泼贼那里去!”又大喝一声“王泼贼那里去!”一比较大家发现,“喊”有声音上的延长,因为目的是重在声音传递更远,让对方发现,而“喝”不仅重在声音洪大,还有情绪上的传递。学生一听了然!
就这样,我让学生个别读,角色扮演,开火车一次次,一个个地读“泼贼那里去!”“泼贼那里去!”“泼贼那里去!”……学生偶尔会不禁发笑,可是当读到第三个第四个学生的时候,他们“大喝”的感觉出来了,感觉到了林冲那刚猛激愤,忍无可忍的性格。
接着体会“掇,挺,拽”,我让学生演示三个动词的动作,发现一个比一个动作幅度,力度更大,为什么,除了害怕对方发现,除了心细,更是林冲情绪的表现,他的忍耐力的爆发点由“拽”字达到极点。
此段这几个描写林冲的蝉联动词,无一不表现出他性格上的嫉恶如仇,刚烈的一面。用这种方法继续赏读下两节。大多时候,小说的课堂,都是安静自读,但是我采用了窦桂梅老师的小说教学朗读法。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品味。
(2)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此小节请了一个女生朗读,完后提问全班,她读的最出色的地方在哪里。学生说有感情,重读突出。后我说,她最出色的地方是人物的语言个性表现的很到位。
重点在几个动词的赏读,我问了其一“剜”字用的怎样,能换成“挖”吗。学生说“剜”字好。我说太笼统了,具体点。班长站起来说,“剜”字说明林冲动作干脆,准确,杀得干净爽!而“挖”还要慢慢找好位置,再凿个洞。一个人已经是恨之不及,嫉恶如仇的了,他还能慢慢地挖吗,显然不对。于是我说,所以作家用的词语很准确,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和个性,描写的很逼真。
这也就是我在上一课出示的: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讲到的《水浒》中人物描写达到“咄咄逼真”的“化工”境界,即中国画论中的形似和神似,变成文学说法是画形和画心。
(3)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这几个文句,由全班朗读。我重点在品读“割”,问学生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说,我们听说过砍头,但是头那么重要的东西,却用割。让学生细细体会,于是都感觉出来了,割是很痛苦的,而且那种痛是一点一点的,为什么林冲不一刀将对方头砍,因为只有慢慢地割才能让对方感到死的痛苦难忍,才能解了林冲的心头之恨。除了见得林冲的愤恨至极,也不免表现了他残忍的一面。
学生又酣畅淋漓地感受了一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其二我重点解读“丢”,林冲把仇敌都杀了,把酒喝尽,丢掉了被子和葫芦。我问学生,为什么写他把被子和葫芦丢掉,一学生说情节上留下点蛛丝马迹,我追问,难道为了让官府来抓林冲?可事实是接下来后面的情节是林冲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又让学生继续猜,没猜出来。我说,同学们,每年高三毕业班的同学,都会在楼上丢书,你们觉得他们丢掉的仅仅是书吗?
此刻学生高兴地说,是,一个接着一个说:
丢掉的是十二年的艰苦和忍耐,
丢掉的是十二年的压抑和痛苦,
丢掉的是十二年的泪水和汗水,
丢掉的是十二年的付出和努力,
…………
瞧,我们的学生多么诚实,十二年的受教育生涯如此灰暗。我开玩笑说,可能还丢掉了十二年的辛苦爱情。学生偷笑。
顺势,我赶紧说,所以林冲丢掉的仅仅是被子和酒葫芦吗?学生马上说不是,他————
丢掉的是前半生貌似安稳的日子,
丢掉的还是性格里的软弱和隐忍,
丢掉的更是之前抱有的幻想和希望,
还丢掉的是一个男人的狼狈,苟活和耻辱……
让学生“在场”是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小说教学的手段之一。我想引用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老师《“小”说,有“大”美----王君老师小说教学艺术谈》中的一段话:
理想的小说阅读更需要阅读者“自我生活”的介入,就课堂教学而言,更需要师生生命的在场,小说教学更需要营造一种“生命在场”的教学之境,让课堂成为自成长与共成长的在场。
所以这个环节设计我让高三学生的生活场景进入到文本中去帮助他们更好地读懂“丢”的涵义,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小说。
然而高三的同学丢掉,是为了更好的告别过去,奔向美好的象牙塔,是奔向了理想和前程。可是林冲呢,他这一丢,虽暂时告别了不堪的前半生,然而却是赌上了后半生所有的一切,最后输得令人痛心。
二.品读“风雪”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血液。它可以流淌在小说的每一处。人血液不足会没有活力,走起路来会晕眩,站立不起来,惨白没有血色。而小说如果缺少环境描写就会少了点神韵。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第一处就体现在题目当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是《林教头避命山神庙》或是《林教头怒杀仇敌》等等别的题目。改来改去,我还是为作者施耐庵的这个标题点赞。
因此,赏读环境描写,我就从题目当中直接提示学生,这场“风雪”的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去找,除了题目出现的风雪,文本中还有哪几句是直接描写风雪的。学生激动地,快速查找勾画,很快就在第7.8.9.10自然段找到了。这是环境描写中的正面描写。
而我重点解析的是“那雪正下得紧”中“紧”这个字。“紧”字在这句话中我的理解是急切而大。鲁迅觉得“紧”字为这句话增添了不少神韵。写雪的“紧”不仅写出了风雪当下的急切而大,还营造了情节上的紧张氛围,更是人物性格的制约,发展和变化。
接着让学生再找,有的地方没有直接提到风雪但是也是在描写风雪。学生又快速找,找到了,但不全。我补充了两句。这些句子就是环境描写中的侧面描写。赏析侧面描写的句子结束后。
顺势,我说:
如果没有这场风雪,就不会………………?
学生纷纷回答:
如果没有这场风雪,就不会有情节上的层层推进,
如果没有这场风雪,就不会让草屋倒下,让林冲到庙里躲过一命,
如果没有这场风雪,就不会营造小说紧张进行的氛围,
…………
学生还没说完,下课铃声响起了,我补充,如果没有这场风雪就不会给仇敌制造杀林冲的条件。可能还有很多是我和学生没有想到的。由于时间关系,我说,预知后事如何,且听明天的课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