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
撑着油纸伞,独自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雨巷》,有评论说,诗人把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暗喻为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彷徨者。表现了“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说实话,我不大认同这样的评论。人的情感很复杂,对于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也只有作者本人清楚。一切评论都是评论者自己的一种解读,不可能足够客观。比如我,读出了无奈、孤独与凄美。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能够触发不同人的不同体悟。
换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处时代的创造者,或者说,是影响者,无论这影响是大是小。也就是胡适先生的社会不朽论里所说的,“我”的任何言行,都会影响社会,而这个影响,将永远存续下去。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又是时代的婴儿,深受时代的影响。时代与个人的相互作用下,每个人呈现其自己的独特的命运。即便如此,美依然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我感觉有个模糊的规律,只有在物质生活相对贫瘠,或者人生的经历比较惨淡时,人们对于人生的认识才会足够深刻,对生命的感悟才能深入骨髓。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上天对于诗人的恩赐。生活的困苦,爱情的悲戚,常常会触发他们向内的思考,拷问人生的意义,创作出超越时代的作品。
物质生活的丰富,容易会使人耽溺于物质,精力自然会发散,思考更多停留在消遣的程度。这或许也解释了现在的电影或电视的思想内涵很难有深度,往往能做到“好看”就不错了,顶多换取几滴廉价的眼泪。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回到物质匮乏的年代。佛教里说整个宇宙就是业力的网。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释迦摩尼、苏格拉底、老子所处的时代。当下的这个时代就是我们的共业,也许浮躁、享乐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物质生活过度丰富,精神生活肤浅贫瘠,这大概也是一种平衡吧?
所以,“虽然对于戴望舒而言,创作的激情是与苦难、忧患相伴生的。”但是,我认为命运待戴望舒不薄。时代造就了戴望舒,戴望舒也抓住了时代,成就了他现代诗派“诗坛领袖”的地位。
戴的诗,意象并不隐晦,思想上感觉稍显不够深刻,但是很美。除了《雨巷》外,下面录的两首我也非常喜欢,希望它们也可以唤起你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一定是你自己的独特的思绪。很美,不是吗?
烦扰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假如有人问我烦扰的原故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烦扰的原故
说是辽远的海的怀念
说是寂寞的秋的悒郁
古意答客问
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
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
你问我的欢乐何在?
——窗头明月枕边书。
侵晨看岚踯躅于山巅,
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
你问我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看那袅绕地,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
渴饮露,饥餐英;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
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
——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