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中最令人喜爱的诗歌之一。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堪称《雨巷》一诗的名片。每次读这首诗,我都忍不住地想,如果《雨巷》中没了“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首诗会是什么样子呢?出于这份好奇,我对《雨巷》做了改动:
撑着油纸伞,
我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巷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叹息的眼光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我走进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失去了方向。
撑着油纸伞,我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改写后的《雨巷》似乎依然能够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感伤。但和原诗比又真真切切地少了些东西。
首先是少了一个带着灵异感的“偶遇”情节。
原诗中诗人从自己徘徊雨巷,因为寂寞,希望能够遇见一位姑娘写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接着诗人用五个诗节描写了这个希望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的体态、她的神情、甚至于幽幽的呼吸声,就都随着诗句,一点点地在诗人身边聚拢起来,凝聚成一个越来越真切的美丽的身影,默默地陪着他缓缓而行。
但是走着走着,这颜色、这芬芳、这叹息般的眼光连带这个神秘的姑娘,又都在雨巷中一点点消散、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只剩下诗人孤单的身影。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这段偶遇,来得这么突然又走得这么匆忙。也许你都没来得及看清雨巷中彷徨的究竟是诗人还是姑娘?是诗人真的巧遇了一个姑娘,还是诗人邂逅了自己的想象。然而正是这灵异的“偶遇”,形象地隐喻了诗人与“忧愁”情绪的一次心灵碰撞。如果没有了这精灵般飘忽不定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的忧郁感伤就像被剧透了结局的电影,让人失去了观看的愿望。
其次是少了一份神秘而朦胧的氛围与韵味。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倒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读着这些诗句,《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婀娜而又落寞的背影就会自然地在我眼前晃动;那首在电影里出现过8次的曲子“Yumeji's Theme”也会在耳边盘旋起来。那种忽远忽近、忽隐忽现;那份半真半假、如梦如幻,就像爵士的鼓点看似漫不经心,却掩饰不住深深的忧郁。诗人用参差的诗行、错落有致的音调,营造出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音乐旋律。将整首诗都笼罩在一层情绪的氤氲和迷离的雾气之中,渲染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意韵。如果没有了这“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情绪表达更直接、明白,却也更单调、乏味。
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会有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这还得从丁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特征说起。丁香是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中国园林中广泛应用。
古代诗人对其形小而蕊密的花型特征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赋予它满怀愁绪、愁情郁结的情感特质,成为诗词中具有特定情绪特征的意象。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诗词,一是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一是晚唐李商隐的《代赠》。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正是从这两首诗词开始,丁香花这种喜阳光、易生长,花开繁盛、并不娇贵的植物,被赋予了“百结”、“情客”这些多愁善感的别称,从此成为诗词中“愁情”的指代。
但是《雨巷》的动人并不在于戴望舒借用了古人惯用的意象。他的匠心在于将这个已经固化的意象做了人格化的改造。雨中的丁香,是古人托物言情,将抽象的情绪具化为可以观察认知的景物。我们借丁香花开千千结的形象来想象李璟、李商隐的满怀心事,但很难感同身受。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戴望舒进一步为情摹形,将抽象的情绪直接刻画成一个承载着这一情绪的形象。更自然、更优美地与愁情的生发者——诗人合二为一。换言之,《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内心愁情的化身。除了首尾两节,其他部分诗人都隐身在丁香姑娘的身影之中,用他想象出来的这一形象帮我们打破鉴赏的隔膜,达到与之休戚与共的情感体验。因此读《雨巷》会不知不觉地被忧愁笼罩,在心头也生出一抹淡淡忧郁。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果没有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一切感觉真的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