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开始学习“为政篇”第八则
1、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傅佩荣原文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吗?”
傅佩荣:
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脸色通常都很难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认为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这个脸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发出来的,孝顺就是从内心出发。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孝子如果从心中深爱父母,一定会有和气;有和气,就会有愉色;愉色,就会有婉容。有事情帮助父母去干,有饮食让父母先吃,都不能叫做孝顺。从心中深爱父母,和颜悦色地做这些事情,才是最难的。
4、弘丹学习心得
孔子先生能一针见血得看到: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在生活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很多这样得例子的。正如傅佩荣老师举的例子:“久病无孝子”,服侍年老多病的父母,子女的脸色会越来越难看。
孔子认为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这个脸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发出来的,孝顺就是从内心出发。
【2.5】,【2.6】,【2.7】【2.8】这四则都是关于孝的话题,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孝”呢?
养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虎毒不食子。而尽孝就不是人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事情,所以,在《论语》里那么强调“孝”,因为这是人本性做不到的,需要道德来约束的,所以需要不断强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之前听说,盗墓必须父子兵。盗墓时,需要一个人先爬上去,然后用绳子拉另一个人上去。最开始是和别人搭伙,在利益的诱惑下,先上去的人往往会带着宝藏先跑了,不管下面的人。那个人就会死在墓中。后来,变成兄弟搭伙一起干,还是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最后,演变成父子搭伙一起干。但是,必须是父亲先上去,父亲一般都会把儿子拉上来。如果儿子先上去,还是会碰到一些不孝子,把父亲扔在洞里,自己拿宝藏跑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孝顺。因为孝顺不是人类自发的行为,是需要道德来约束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社会还是挺难达到的。几千年前,人类就有这样的构想了,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了那么多,依然难以实现。
有时候想,如果人类真的汲取了几千年的智慧,那该多聪明了啊?可现实是,芸芸众生依然无法超越人性,几千年过去了,又能有几个人智慧如孔子,老子,庄子呢?
人性是最难超越的。我们呱呱坠地,都需要从0开始学习,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而且无法跳跃的。等着你学得差不多了,也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虽然,有着汗牛充栋的前人经验的总结,但是,这些智慧如果不在生活中实践,也是难以指导生活的。我们虽然有着古人的智慧,终其一生也无法一一实践完,如果要超越古人,那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人一生又是那么短暂!
科学技术可以积累,可以一代代得传承下去,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人类的智慧不可以呢?如果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保持一样的发展速度,那现在的人类该有多智慧了!可惜,人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和传承。人必须从头开始经历,从不识字到识字,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等你慢慢习得古人的一些皮毛,你也渐渐走到人生的终点了。更何况那么多人,根本不学习古人的智慧,蹉跎自己的岁月。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八则的理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名卜商,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贤明君主魏文侯的老师。想来孔子发觉子夏为人有些倨傲,所以子夏在问孝道的要点时,孔子回答说:“难在保持和颜悦色上。所以现在所说的孝,有事时交给年幼的来操办,有酒食请年长者先用,大家都以为这就是孝道了。”
和上文联系,敬主内心,色是在行动上的表现。一内一外相互对应,这就是通过“孝道”对自身的修炼。
色难的另一种解释是看父母的脸色,体会父母没有说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孝道很高的境界,不过和前面三段连起来,就缺乏点整体性。
这则论语不需要多解释,就是把“敬”这种态度从行动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