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太好了,借用一下,仅供大家学习,感谢原作者。
本周阅读了一本书名字比内容好的书,叫《直击本质》,作者是艾菲。书中很多观点和例子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但其中有些观点是我一直比较认同,同时作者也总结的比较好的,分享与你。
全书分了两部分进行介绍,上半部分回答了什么是本质思考以及
训练方法,下半部分回答的是和本质思考相关的三种思考,分别是迁移思考,升维思维和逆向思考。本文会重点介绍什么是本质思考?为什么本质思考重要?我们如何训练?以及升维思考中的逻辑层次和迁移思维。
1什么是本质思考?
书中对本质思考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界定:
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之所以成为它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根源: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现象背后的逻辑: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不变的规律。
这三种定义回答了两个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事物的根本属性,回答是什么,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现象的逻辑,回答的是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方法论问题,我不认为作者很好回答了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找的本质问题。因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能找到那个最后的本质,但我认同一种观点,就是我们用更加接近于本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能够提高效率的。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相信下面这三个假设是大概率事情:
假设1:这个世界的运作是上是有规律;
假设2:实物是具有相似性的,很多看似不同的实物,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很可能相同或相似;
假设3:我们能够找到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虽然它们可能不是真理。
如果你认同上述的假设,那么我们就能通过掌握少数的底层规律,去应对大量表面纷繁复杂现象,而且这些规律通常变化较慢,所以结合后面迁移思维,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强的适应性。
回到前面提到的三类本质思考,首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通俗地讲就是让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性。以椅子为例,它区别于桌子,碗筷和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是材质吗?还是腿的数量?都不是,是它是可以用来坐的东西,这是它的一个根本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在户外看到一个可以坐的石头,也可以认为它是椅子。延伸来看,椅子可以是金属做的,也可以是木头做的,可以有4条腿,或者3条腿,甚至10条腿,如果能从这角度去看待,我们会发现很多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本质思考的一个重要价值。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较强看到事物根本属性的能力呢?两个重要的体现,一个就是它对事物的定义是不是清晰准确;另外就是它能不能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清晰地解释一个别人不熟知的事物。
关于人的定义,我听过两个经典的说法:
人就是没有毛的两条腿动物;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对于第一个定义,后来别人拿了一只拔完毛的鸡,放到他面前,他无语了;而第二个定义,虽然抽象,但是目前看来都依然具有启发性。
我听说,当年周恩来向外国友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只用了一句话: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人一听就懂,这就是很好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关于本质思考的另外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在我看来其实同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到一个事情发生背后的因果链条。真的有所谓的因果联系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相信这种联系有用,而且在康德看来,因果律是人的先验认知,也就是生下来就预装了这种认知,为什么人会有这种先认知,不知道,但它的确很有用,因为掌握了因果,我们就不仅可以解释已发生的,还可以做出预测和干预的行为。
所以无论根本属性,根本原因还是规律,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无底洞,因为“为什么?”问到最后是没有答案的。不过对于我们世俗意义上的人行事,越能从接近根本的地方解决问题,结果通常越好,方法的适用性也越强。
2如何看透本质?
如何训练我们抓住本质的能力呢?溯因法,就是通过现象,推测原因,并进行验证,通俗讲,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本书比较有启发的是,它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通过下面这张表我们就很容易能够识别出来。
这里提到了结构性分析,如果看过《 金字塔原理》那本书,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就是通过层层的拆解,通过MECE法则,把所有可能性识别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来识别可能性。
在我们进行噪声振动问题分析中,有个经典的分析框架:源-路径-响应,这个结构框架让你不容易漏掉可能的原因,你需要做的就是结合经验,重点验证。
提出了大胆假设之后,那么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原因呢?就到了第2步,小心的求证。书中提到了几个方法:给自己问问题、试验和举反例,我认为关键就是找到证据,证明或者证伪假设一步步逼近本质。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从头研究,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很多前人都有过研究,而且是很深入,很系统和很成熟的,所以学习也很重要,所以,我觉得在做验证前,前提的调研也很重要,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1部分部分回答的是什么是本质思考,如何获得,而第2部分,作者介绍了三种它相关的思维方式:升维思维、迁移思维和逆向思维。我认为前两者和本书的主题比较相关,我重点介绍一下升维思维中的层次思维,以及如何基于模型进行迁移思维。
3层次思维之逻辑层次
我们曾经系统介绍过《高纬度思考》这本书,它是我目前看到升维思考最好的书,书中关于如何升维有详细的介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直击本质》中提到的逻辑层次,这个概念是由
Robert B. Dilts基于Gregory Bateson的理论于1989年提出的,并在后续持续完善的。
它是用来描述人们行为和变化的层次,可以想象着是层级的管理,上层直接影响下层,这个层次的的重要价值,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我们需要在哪个层级进行改变,通常在某个层级的问题,很难通过本层级去改变,而需要上升到更到的层级,因为更高的层级对下面层级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以锻炼身体为例,这段时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能出门,所以现实环境可能是不太适合运动,但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会在家里面跳健身操和做俯卧撑,而有些人会因为环境的原因,不采取行动,如果单从环境的角度很难解释,需要在往上一层,不运动可能是他的行动能力原因,比如这个人身体有障碍。但有的人身体没问题,就是不想锻炼,那可能是从观念上看,他不愿意去浪费这个时间,因为他认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而运动的人则认为运动很有价值。而这个观念,又和他的身份,也就是他如何看待自己有关,如果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追求健康和积极生活的人,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认同锻炼身体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以上是作者早期提出的5个层次,后来又引入了精神性,也就是强调个体和世界及其它人的联系。
就像我们以前提到过,低层次的表现很大程度受到高层次的影响,但是低层次常常比较难去影响一些高层次的事情,如果我们要进行改变的话,通常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去考虑,就拿健身来讲,如果只创造一个稍微好点运动环境,很难改变一个的运动习惯,但如果他能从自我身份上去接受运动的价值,他更有可能产生运动的习惯。
这种思维其实隐含着我们要从更根本,更高层次的维度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改变。
4基于模型的迁移思考
关于迁移的价值,我们之前也提到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降低我们的学习成本,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适应性。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基于模型的迁移。
什么是模型呢?模型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比如数学和物理中的各种公式,F=ma,或者是我们建立的一些套路,如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这些模型的建立虽然开始是基于特定的环境,比如傅里叶变换开始用在热过程的解析,但是现在被广泛用在通信行业,声音和图像处理等。
如何应用模型进行迁移思考呢?书中提到三步:
步骤1:将模型的本质抽象出来;
步骤2:与眼前的问题进行对比;
步骤3:将模型的解决方案应用在眼前的问题上。
还有我们之前分享的《金字塔原理》和系统思考系列,为什么我们要去分享这些,因为我认为这些模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进而具备很强的迁移性。比如系统思考,因为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各种不同的系统,所以系统思考中提到的反馈、延迟、回路就具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5总结
什么是本质思考呢?作者将本质定义为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现象的底层逻辑。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思考更底层、更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虽然不太可能找到最终的真理,但是每深入一层,就能让我们对事物理解更透彻,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如果还能将这种理解进行迁移,就能解决很多看似新鲜的问题,因为它和之前解决过的老问题,可能本质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