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毛
小时候,我家里到处可见的都是各种教“说话”的书,从书桌到厕所,到处都是这样书的影子。
别人见你的第一印象除了你的形象,就是听你说的话。如果连话都说不明白,那等于葬送了自己的“白给财富”。
这怎么理解呢?
传播学中,有一个定义为“传播”的前提表达,叫做“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只有和他人一样的认知背景、学识层次,才能够完全理解他人话语里的深度含义,与他人认知契合度越少,越不容易理解。
你应该经常遇到那种咋也说不通的人吧?
最近,有一个很有趣的视频,一个大妈被小伙给提出来摆摊占用了停车位这个问题,大妈就直接喊“退、退、退!”还做出了击剑运动员的动作。
我们调侃这件事的原因,就是在于,感觉大妈的举动和小伙苦口婆心讲了半天道理完全“不搭边”。
可以说,小伙说的话没问题,只是因为找错了“说话对象”。
第一,说话对象首先得是能听懂你说的是啥,ta肯定得会中文吧;
第二,ta必须得有同样的知识背景,你跟ta讲半天银河系,ta都不知道银河系是啥,还以为你说牛郎织女那个银河呢!这肯定不行。
第三,你得知道ta愿意听啥,听你讲才有用啊!那叫啥,你费劲半天做了营养均衡的菜,一口不吃那还均衡个啥!
恭喜你,现在你已掌握找对“说话对象”的技巧了。
那下一步就是“说点啥”,这件事了。
说话等同于交易。
说的人给出内容,听的人付出时间和耐心。怎么说话才能受欢迎这个问题,和卖别人什么才愿意买是一样的。最低标准就是“值得”。
当倾听者付出了成本之后,不能让他赔本,要让他开心。
就拿个人汇报来说,第一句一定是先让大家注意到你,有个例子很好玩:
一个汇报者拿着文件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来汇报的,我是来胡说的”
台下人听到和陈词滥调不搭的话,便开始关注这个汇报者。
接着他解释道“因为我姓胡,我说话就是在‘胡说’”。
台下人纷纷鼓掌,并成功记住了这名汇报者姓胡。
你看,这就是让你说话变值得的一个技巧。这次汇报结果一定能让大家印象深刻。
与人说话也是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有了获得感,这样他的大脑就能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会然人上瘾,他会忍不住来找你说话。
既然想有价值,别上来就给人以说教和明确答案
正如“清醒委员会”专家帕克·帕尔默(Parker Palmer)所写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内在的导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认同的真理和标准,这些能为我们需要处理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力量。”
一般有困惑的不是怎么解决,解决很简单,无非就是做与不做的问题罢了。关键在于,需要明确这个问题的矛盾点在哪里,深度剖析,一定会有问题的答案。
一个问题能是问题,前提是它给人困惑,剪不断理还乱,最后扣一个“你就是没成熟”的帽子给提问者,那提问者还会接纳你的意见吗?不会的。
什么都用“你还是太年轻……”“你从小就这样……”“等你长大我这个岁数就明白了……”“你还不懂……”等等这些解释,等于没解释。
真正的大师,是能把专业的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愿意没事炫技的是啥?那是不懂装懂。
没说明白就等于没活明白。你无法跟别人解释清楚你自己都没懂的东西。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初中的物理老师,问他提他就反问你这是考啥的?该用啥公式?你带错了当然不对了!
相比于其他老师,他优在了给你分析问题的过程。我现在还能脱口而出的公式叫F浮=ρ液gv排。就是因为他反复重复这个问题该用的公式,比我碰到那些愿意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师有用多了。
一句话说不明白的事不要说。
我曾很喜欢跟别人安利电视剧,但我说了好久之后,我问他,“你到底在没在听啊?”他答:“没有,因为我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能用一句话概括明白。更何况我们的生活琐事呢?
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曾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遇到了对方董事长,对方问他:“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这位负责人立马傻眼,因为他认为无法用30秒说清工作内容。最终,失去了这名重要客户。
从此,麦肯锡公司要求员工必须能做到最短时间之内说清事情。这就是如今商界流传甚广的“电梯演讲”。
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我们的必备说话技能。
在训练营中,我好容易抢到麦克风,要回答两个字“浪漫”,却因前面多了一句“我觉得男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老师叫停了我,说词语已经够了。
之后,我非常后悔前面的废话,明明我的词可以被收录的。
废话越多人越没用。因为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
说该说的,才能做好该做的。
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说话这还真是一门艺术啊!
参考《精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