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影响深远。
(1)出身豪门,受良好教育
托尔斯泰家出生在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父母早亡,在姑妈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下长大。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良好的艺术素养。
他善于编各种谜语,喜欢朗诵和画画。他的幼年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学习德文和法文,下午做游戏和绘画。
托尔斯泰家的庄园里有一所规模很大的图书馆,那是他的祖父和父亲建立起来的,藏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心中所描绘的图画有了壮丽的色彩,他喜欢田园风光,并在其中领悟到了博爱。
(2)求学生涯,喜欢文学宗教
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
他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他所读的书包含了西方的文学、哲学、诗歌、民间故事等经典内容,囊括了宗教,以及东方文化。
其中 孔子和孟子老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托尔斯泰几乎把当时世界文学中的经典篇章都读遍了。
他在那里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开始了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家。
回家后,他和平民们生活在一起,帮助农民耕种,最后因为厌恶贵族的生活,在1851年自愿去高加索服兵役。
(3)文学上初露锋芒
服兵役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亲自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他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一生中有很多时间是在战场是度过的,他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战争丰富了他的阅历,他的艺术天才同时显露出来。
他根据亲身经历写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又完成了《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和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小说《高加索》。
(4)涉足上流社会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托尔斯泰以陆军中尉的头衔退伍,来到了首都圣彼得堡。
他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各种交际场所,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感受到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
25岁的他在那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被公认为是果戈理的继承人,俄国文学的希望。
后来,托尔斯泰去国外旅行,到过波兰、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最后回到了故乡。
回雅斯纳亚 ,继承了家族的庄园,在庄园中还尝试过一些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很了解。
(5)和索菲亚相爱相杀
1863年,托尔斯泰与医生波尔斯之女索菲娅结婚,从此开始了一种互相热爱又互相折磨的婚姻生,。
这门婚事原本应该算是比较般配的。不过索妮娅嫁给托尔斯泰时,只有17岁,而当时的托尔斯泰,已经34岁了。
托尔斯泰在遇到索妮娅之前,一直是一名典型的浪荡、品行不端的贵族子弟。
他们婚后共生下了十三个孩子。托尔斯泰由于经常伏案写作,对孩子们很少尽到抚养和照顾的义务。
因此,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全落到了年轻的索妮娅的头上。
为了这些孩子,索妮娅几乎花费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这让她过早地变成了一个聒噪、神经质且非常容易小题大做的家庭主妇。
后来,这十三个孩子中有五个不幸夭折,对索妮娅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她像老母鸡一样,对家庭的捍卫意识越来越强,她不允许任何人或事显露出丝毫可能影响她的家庭的举动,包括托尔斯泰自己。
托尔斯泰闲暇时总是与索妮娅拌嘴,但有时他们吵着吵着就会笑起来,而索妮娅每次笑时,托尔斯泰便会含情脉脉地温柔地看着她。
在托尔斯泰重病时,索妮娅曾长达九个月寸步不离地照顾在她身边,病中的托尔斯泰忽然流着泪望着她说:"谢谢你,索妮娅。你决不能以为我不领你的情或者我不爱你。"
这让索妮娅非常感动,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都热泪盈眶。
自新婚时起,索妮娅就担任了托尔斯泰的文稿誊写员。
托尔斯泰的笔迹十分潦草,只有索妮娅,对他的文字有一种莫名的感知力,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来。
因此,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会由索妮娅事先誊抄一遍,再寄到出版社去。这其中,就包括四十万字的《复活》、六十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百万余字的《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索妮娅居功甚伟。
(6)著《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从1863年开始创作《战争与和平》。当时托尔斯泰34岁,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六年的时间,他在书斋里,默默耕耘,思考所处时代俄国革命的踟蹰不前,借俄国人民战胜拿破仑的那段历史来抒发满腔激情。
他用历史资料、亲身经历和智慧酿造成功,使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铁浩繁、长达130万字的史诗般长篇巨著。
小说取材于1812年俄法战争时期,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从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谈论拿破仑在欧洲的征战写起,中经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全线溃退,最后写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运动前夕。
作品着重写了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
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战争与和平》采用史诗建构模式,以宏伟而不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从沙皇到广大士兵、农民等各社会阶层的历史风貌。
一面给我们描绘了俄国贵族阶级的奢靡生活,舞会上灯红酒绿,贵族青年们高谈阔论,贵族小姐们窃窃私语……
有力地批判了上流贵族社会的腐朽堕落。他们在祖国危急之秋仍然在争权夺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另一面又以战争的参与者的眼光为我们展示了卫国战争的残酷。
书中的尼古拉和安德烈多次参军,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陷入绝境……
还有对战时医院情况的描写,有些人只是因为小伤住院,却在住院期间染上严重的疾病而去世……
战争是可怕的怪兽,可以使家庭破碎,可以毁灭一切美好,使花草枯萎,使生机勃勃走向荒芜。
托尔斯泰巧妙地结合宏观与微观,大场面与芸芸众生。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
写出了人的善与恶,美与丑,其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体现了平等、历史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以极其简洁的文字,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
安德烈公爵是其中一位,他鄙视贵族社会中人们,不关心国家命运的冷漠,他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然而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
他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充满了怀疑,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田园生活,之后又陷入各种感情纠葛中……
他在书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通过1812年的俄法战争,托尔斯泰赞美俄国人民的自尊、爱国、顽强和坚韧。
这部作品后来被认为俄国的民族之魂,俄国花巨资拍成了长达7小时的电影。
(7)著《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1877年,托尔斯泰又写成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复杂社会关系。
1899年,他完成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卡秋莎和聂赫留朵夫爱情经历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专制和压迫的俄罗斯社会制度。
(8)晚景凄凉
晚年的托尔斯泰生活在极端苦闷之中,成年的孩子纷纷离开了家庭,
妻子不理解他的迥异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他所钟爱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先后亡故…
1910年10月,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在又慢又冷的火车上不幸得了肺炎,在中途的阿斯达浦沃车站被人抬下了车。
妻子索菲娅赶到他身边时,他已进入了昏迷状态,他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真是个天才,一生中写了那么多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简直是极品,享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