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这节体会最深的是「虚」和『实』之间的关系,在交战前要去对方的军营摸底,刺探虚实。看得见的部分都含有包装的成分,而这些包装的部分是对方刻意为之的表现,包装背后其实是运用诡计的表现。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大自己的气势;另一种是暴露问题、放低架势。这两种情况分别有不同的意图,放大气势是在提势能,打仗前对内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对外通过这些仪式,在气势层面压制对手。放低架势,一方面可能是实力真的不足,另一方面是阴谋,是故意的,是在引诱犯错。
对眼前情况的判断考验的是兵不厌诈的能力,从现象中观察是否有诈,然后基于情况做选择。在学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反思自己之前是非常讨厌「诈」的行为,觉得做人做事应该简单点,这也反应出自己在兵不厌诈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可以这样做,但管不了别人,同时我也要学着从眼前的情况中分辨这些部分,为的是避免自己犯错。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用诡计非常拉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成本,而且会增加不信任感。
华杉老师课中举例:“正史的空城计,不是诸葛亮对司马懿,而是赵云对曹操。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赵云负责防守别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军遭遇了。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大军就一路追来。赵云退回军营,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要判断现在什么情况:他几十个人出来,然后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军营里面,大开其门,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营。现在曹操面临单选题:A. 赵云是出营侦察,与我大军遭遇,掉我掌心里了,现在我扑上去就可以把他灭了。B. 赵云可能早就发现我们的大军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队来引诱我,假装失败,一路把我引到他这座空营里来,周围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冲上去,他的伏兵尽起,我今天就死在这儿了。今天这情况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没有他我根本不会到这儿来,那多半就是赵云安排的,所以说他为主,我为客,他为实,我为虚。这个AB选择题应该选什么?曹操一想,选B,交卷,退兵了,不打了。赵云的空城计就得手了。赵云得手这是结果,我们代入自己,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曹操的选择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不能按结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时,还是应该做出曹操的选择。因为假定你赢了,你也就灭了一个小赵云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赵云的当,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决在这儿了,这个得失是不对等的。”
华杉老师解读这个案例给我带来很大启发,「选择」的正确与否不能单纯通过『结果』判断。
曹操空城计这个案例,从结果层面看,没有任何收获,甚至还中了赵云的计,显得自己很不聪明的样子。但是做这个决定最有智慧的部分是:不犯错,避免犯错带来的更严重的损失。
我意识到了一个思维的惯性,通常认为『得』和「加」才是“好”的,但没有注意到,不失、不减、保本也同样重要。
曹操的决策让我体会到了「不贪心」,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行动,即使中途突然遇到了势单力薄的赵云,存在把他灭掉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并没有偏移自己最初的计划。从曹操的视角看,这场相遇是偶然的,是计划之外的,而且这种看似偶然的相遇可能是赵云的计划、是赵云布下的局。这两种情况,都使得曹操在相遇中的位置是被动的,是「虚」的。
华杉老师讲道:“别人对我“多方以误”,我怎么能不上对方的当呢?现在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在兵法上面有一句话叫“不忘本谋”,你本来是怎么谋划的,你别忘了。在我们的工作、生活或者企业经营中,我们不能研究怎么去骗别人,但是我们得研究怎么防止被别人骗,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养。第一,是不忘初心,不忘本谋。第二,就是不贪心。”
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谚语:“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看见,防骗的两个方向是:一、牢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二、不贪心,不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