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千古贤相,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头脑中浮现的人,恐怕非诸葛亮莫属。
《三国演义》中美化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的比较客观,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评价。
诸葛亮27岁出山,没有出上之前,在家务农,每天除了务农之外,在家自学兵书,通读历史,文学,还偶尔发挥下自己的发明才能,摆弄些奇门遁甲之术。人际交往上,结交的都是文人雅士,荆襄之地的饱学之士。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司马徽,庞士元等都是其座上宾,时常郊游,游山玩水。其兄弟三人,老大诸葛瑾在东吴做官,诸葛亮后来在蜀国为官,老三诸葛诞后来在魏国曹丕手下当差,这三兄弟可谓各为其主,还是诸葛家兄弟们想得周到,狡兔三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聪明人这样的考虑,在那个时代也属于超前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操手下当官,其实,想想那个时代,讲究世袭门阀制度,诸葛亮这样的出生,曹操能看上吗?就是曹操这样的官二代,在京城,遇到了像袁绍这样的四世三公的高官后代,都看不起曹操的出生,还时常揭曹操老底,说曹阿满是宦官太监之后。曹操跟袁绍从小还是好哥们,在京城太学国子监里一起求学呢。
诸葛亮坐等刘备来请他出山吗?我想未必,按理说,诸葛亮如此知名,朝廷要重用他还是有可能的,说到底,他就是个乡野村夫,曹操也不会妄自屈尊,三顾茅庐请他,何况,在曹操的军政系统里,名士很多,诸葛亮估计排不上号。因此,诸葛亮满腔抱负,只能等待偶然的机会,有个创业的老板,找他当CEO就好。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三顾茅庐才出山,这个有抬高自己身价嫌疑,待价而沽吧,既然被猎头看上,起码也要买个好价钱吧,本来也对这个不知道是真假的“皇叔”并没有多少了解,只能通过朋友徐元直,司马徽等人的描述,几次故意躲避刘备,看他反应,要是动粗,那就拒绝出山,仿照西汉张良故事。刘备也是急需要人才,刚开始创业,人才奇缺,没有合适的参谋,老是吃败仗,打不开市场,没有立锥之地。如今,终于找到了谋士徐庶,还被被狡猾的,财大气粗的曹操给绑架了,痛失人才,才考虑徐庶推荐别人替代他本人的方案。
一个泥腿子乡野村夫突然得到重用,知恩图报是必然的,诸葛亮没有出山,先在老板面前,表演下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出了“三分天下,隆中对”的未来蓝图。这个时候的刘备,看到未来如此光明,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相信了这个毛头小子的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伟大战略。不管怎么说,是驴子是马拉出去溜达下才知道潜力,诸葛亮开始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职位,刘备先让他先实习下,实战布阵下,看看水平再说。诸葛亮何尝不知道,刚进公司,需要一定的本事才能立足,才来没有多久,需要几场几场漂亮的实战胜利,打赢了,得到老板和同事的刮目相看,为自己的晋升之路提供保证。
几场火攻,杀的曹操部队不知所措,让曹仁都觉得刘备这小子,难道遇到了神助,以前每次都打败仗的刘备,一下子扭转了局势,让曹操开始重视刘备身边的人了,经过间谍渗透,情报局运作,终于明白了,原来刘备最近网罗了不少奇人异士,看来,曹操疏忽了自己地盘上,尽然还有如此大贤遗漏了,可惜,可惜。
有诸葛亮这样的农民出生都能得到用武之地,窝在山岗里面的其他人,也憋不住了,“卧龙”既然已经出马,我“凤雏”没有理由继续憋大招,也赶快出来求功名吧,“我才看不上要人没有人,要钱没有钱的,要势没有势的,只会一天到晚,带高帽,说自己是“皇叔”,只会哭的刘玄德呢。”,“凤雏”内心嘀咕着。先去江南东吴碰碰运气吧,不料,因为长得丑,东吴孙老板看不上,打发走了,再去京城求官,去了曹操那里,曹操手下文人军师很多,区区一个乡野村夫,看起来还很龌蹉,曹操也就看不上他,直接打发走了。最后不得已,才去了最没有实力的刘备那里求功名。人往往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退而求次了,本来不想跟”卧龙“孔明在一起共事,觉得有他,没有我,本来暗地里还想各为其主,较量下各自的智谋权术,没有想到最后,不得不去孔明就业的单位混饭吃,读书人都清高,诸葛亮的介绍信都不想拿出来,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求功名,不料,刘备虽然说仁慈,但见到这样的面目可憎的乡野粗人来求官,也是反感之极,理都不理,随便打发走了,安排一个小职位,让他自我发挥下,也不至于玷污了”皇叔“的爱才之名声。
后面更精彩,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