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一条“备注”想到的
本章提到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唐纳德·特朗普,显然是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前的事了,因为本书作者杰里·克利弗于2014年3月在美国去世,享年78岁。而特朗普的任期只有四年,于2021年1月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落败于现任总统拜登。按照书中对特朗普的备注——Donald Trump,纽约地产大亨,生活招摇,善于作秀。当然,这一备注的出处来自于译者王著定,按照译者序的落款时间(2010年10月31日)推算,这一评价仍然出自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前,否则完全可以加注“前任(时任)美国总统的字眼。由此看来,唐纳德·特朗普留给世人的口碑并不见得好,但偏偏是这样一个生活招摇、善于做秀的地产大亨,却曾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历史的选择自有其发展规律和最终走向——潮起潮落终归有时,是非成败自有公论。
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如何做到动人以情?
按照作者的观点——情感是生活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也是虚构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情感是决定性的,它是终极的关联,认同感就出现在这里,读者由此变成了人物的化身,从而感觉到了人物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所创作的虚构故事中的人物是否栩栩如生,必不可少的正是情感要素。我们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情感特征,才能让自己虚构出来的人物带动起读者的情绪与感受,让读者成为人物的化身,让读者感觉到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当我们进行虚构小说创作的时候,作为作者需要顾及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使作者、读者、人物的情感体验相统一,即不仅仅让读者在故事中体验到某种情感的起伏与变化,而是让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同样具有这种情感起伏与变化,才能实实在在地打动读者,形成有力量的“通感效应”。
那么,为什么情感对于故事的推动与形成如此重要呢?正如作者所说,“这个世界是由情感决定的,推动事情发生的动因是激情而非理性。我们爱人、帮助人、仇恨人、你死我活的拼命并非因为逻辑,而是因为激情。如果你感觉某件事情不对,这种事情你会做多少次呢?即便你也做过自己明知不对的事情,那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假如你不这样做,你也许会觉得情况更糟糕,而且跟自己过不去。我们把多种事情在情感天平上进行利害相权,其后果决定了我们采取的行动。”
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存在,使读者随之产生相对应的情感变化,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进而读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走向。当读者与作者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故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当作者笔下的人物越多,他们的情感变化与交集会变得越复杂,但这也不是无法处理得好的,只要作者把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脉络摸清楚,如同中医把脉一般,能够探得其中的虚实动态,并对症下药,使不同的人物各得其所,岂不美哉?
杰里·克利弗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情绪是最强的,而且是决定性的力量。不过我们该如何在纸面上刻画它们才能让情感直通读者那一头,打通读者和人物的情感,进而使二者形成一模一样的情感效果呢?”他通过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得出——我们最佳的向导之一就是现实生活,尽管直接把现实生活记录下来不等于就能创作出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还是我们最佳的向导。因为创作的目标是把现实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在纸面上打开揭示出来,一切虚构的故事都可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不过并非所有的现实生活都是虚构的故事,荒诞小说和科幻小说就属于例外的情形,不过即便是它们也必须创造出一种可信的虚拟现实。
正如杰里·克利弗所强调的那样——书面故事是唯一能够把脑海里的情况很好地描述出来的故事形式。那么,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什么要创作自己的故事呢?恰恰是为了把脑海里的情况,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很好地描述出来,这可以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快乐体验,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情感与思想所发生的关联。
因此,无论是熟悉的事物还是陌生的事物,我们所要写的恰恰是可以想象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能够搞明白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活动的东西。我们通过对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摹刻画,展现他们戏剧性的、狂野的、热闹的内心世界,或者是模糊不清的、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恰恰可以通过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摆平而创作出精彩的故事。
把握人物情感并非易事,但却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所达成的一种境界,为了在虚构故事创作之路上志洁行芳、行稳致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拥抱现实生活,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紧紧把握住情感的脉搏和灵感,用心创作和打磨出自己的每一个呼之欲出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