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街向东端延伸就是惠新街,犹如是一条长街,但两者的功能性质很不一样。水东街是“一街挑两城”,是城外街。惠新街是古惠州县城内的街道。
惠新街由惠新东街(俗称东门街)、惠新中街(俗称董公桥)、惠新西街(俗称西门口)三部分组成,是惠州古县城主要街道之一。惠新街东西走向,西接水东街,东至东门南街、三吊龙,接双湖塘路。全长近千米,宽四五米,窄处不过二三米。
惠新西街在水东街建成与发展之前,是惠州老县城一条主要的商业街。三四十年代的惠新西街,主要经营木柴和木屐的生意,后来有了金银手工店、理发店、香烛店等店铺。随着水东街的兴盛,才逐渐转移到水东街经营。由此判断,惠新街比水东街形成还要早。
这天逛完水东街,来在水东街东尽头路口,看见对面有卖枇杷的小担,买了一斤,吃着枇杷,看眼前正是惠新街的西街,便继续逛下去。惠新西街,俗称“合掌街”,因为实在有点窄,尤其是入口进去几十米路段,宽仅二米左右,两边都是饮食店,以海鲜为主,称“惠州海鲜街”,中央台曾来此采访过,有点网红街的意思。
惠新西街上有多处古宅,比如陶宅、江宅。陶宅就在“海鲜街”尽头,南边一巷口进去就是。站在街上就能看见高起的古宅,门牌地址写的是惠新西街82号。陶宅是一栋三层砖瓦建筑,大门进去一天井,天井到堂厅有一拱门,这在宅内很少看见,觉得洋气、气派。堂厅内一角有木楼梯可以上到二楼、三楼,踩上去吱呀作响。直上到三楼,楼上朝前有一面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俯看到惠新西街。也可看见天井,因为天井口向上敞开在阳台中间,探头望下去,虽不是很高,也觉得有点恐惧。此一点来看,这个天井设计不甚理想。楼面铺的是木板,横木梁铺排密集,概隔60厘米有一根,看上去牢固。老宅房间多出租给外人居住。陶宅划属惠州市历史建筑,建于四十年代,房主陶来,于三十年代在桥东做药材生意,因此建了这座陶宅。
江宅,同一批惠州历史建筑,位于惠新西街一巷29号,是惠州才子、江孝子江逢辰的故居。现有其后人居住生活,并不对外开放。我曾访过,当然没有进去。详见《行尽江山见此才——惠州江逢辰》(此文网上有被剽窃)。不过,确切的说,江宅在惠新西街背后的花园后街上,有点闹中取静的意思。门牌地址是惠新西街一巷,说在惠新西街上也没毛病。
在陶宅前面不远,也有一处两层老建筑。过这座老建筑的前面,偶然发现了“文达书店”,这个老书店在“东江”大哥文中读到过,于是进去看了看。书店不大,四壁、中间全是书。店主坐在里面。我挑了两本,坐下来与店主聊了聊。他告诉我,姓梁,书店是他爷爷开的,他是第三代传人,至今有37年了。一开始主要经营出租武侠小说。我问小梁先生书的来源?他说,有拆迁搬家人留下来的,也有到各地去淘,见有价值的书就买回来。看着四壁的书,我有一种压迫感,问他都是些什么书,大概有多少本?小梁先生说,有千余品种,六七万册。我听了心惊,仅此小小一间就有六七万册,一般人恐怕一辈子也读不了这么多书吧。何况,这仅是书海一角。又想,假如这些书都读过,会怎样?会不会成为作家?小梁先生告诉我,书店是自家的房子。我不免看了看屋内,书店直通里间,过道门边上都是书。如果不是自家的房子是经营不下来的。这是实话。他见我对本地人文地理感兴趣,又给我介绍了两本相关书籍,我翻看了看,写得比较通俗,属一般旅游书,不大合我的要求,就没有要,仍只买了前面挑的两本。从小梁先生身上,我仿佛能看到近几十年来历史的发展。在他爷爷辈,书店一开始生意大概不错,那时喜欢读书买书必到书店。不像现在,除了书店,还有旧书摊,更有电子书,多网络阅读。再说,网购的出现,也使实体店受到冲击,经营不容乐观可想而知。因此也可以想到,三十多年来的坚持,靠的不是盈利,更重要的是有一份情怀。我很愿意这样的书店继续存活下去,给老街古城增添了文化趣味。历史是老建筑,但归根结底是人,而人的历史,书籍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记录载体。
走出惠新西街,往黄家塘方向,有野岛文创社区,有752文创园。“752”由粮仓改造活化利用,我曾写过《偶遇黄家塘》,说的就是“752”。
惠新西街北边就是桥东市场。市场菜蔬不够丰富,我想看看有没有竹笋,可惜没有找到。海鲜倒是不少。市场的北面,邻着的是铁炉湖明清历史街区,向北出小北门,可到东坡祠。
西街到东坡亭粮仓处,接惠新中街。中街北面有龙井巷,有一古井,名“龙井”,是惠城区文保单位。往前面走,经过惠阳高级中学,内有归善学宫。学背街上有东坡小学,小学内有原嘉祐寺旧址。往前接惠新东街,尽头有桃子园张宅,有写《访桥东桃子园张宅》。再一直往东,出惠新街,接三吊龙或双湖塘到康宁路,康宁路上有多家饮食店,梅州腌面招牌端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