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学书法的朋友都知道弘一法师这个人,弘一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原名叫李叔同,(这个名字好熟悉)对!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李叔同。半世风流倜傥,半世出家为和尚……
在中国近代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是当时公认的全才和奇才。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钢琴、话剧、油画引入中国,擅长绘画、书法、音律、诗词、丹青、金石……
在当时,就算是今天,都是被无数人所仰视,文化界当之无愧的顶流,神一般的存在。只要提到弘一法师的大名,再狂傲之人,也只能谦卑的仰望。
大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是他的学生。
大文豪鲁迅得到他的书法,连称“幸甚!幸甚!”欣喜不已。
大作家林语堂说:“他是最有才华的天才,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人。”
孤傲的张爱玲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著名诗人、作家俞平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浪迹燕市,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的风流情愫
一首《送别》可谓家喻户晓,
它曲调简单悠扬,歌词回味悠长,
细听《送别》,长亭古道边的乐曲又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
歌手朴树在翻唱《送别》时说:
“如果这是我写出来的歌词,让我当场死在这儿都可以…”
《送别》
词:李叔同 演唱:朴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学生丰子恺为弘一法师画像
看官宣: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先后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为他所谱曲。1942年10月13日,(壬午年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弘一法师在1942年的10月10日下午,也就是临终前三天的书作,也是一生之中的最后一幅作品。(今收藏在上海圆明讲堂)
这幅书法作品竟然写在一张已经用过的字纸上,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字迹仍旧有力,落笔时超脱随意,这份对后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手书在他似信手拈来。
这幅字的内容就是“悲欣交集”,左注“见观经”三字,并在最后落句号“。”,之后就交给了旁边的妙莲法师。
现在有很多人对于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参悟不透。认为点画、结构、用墨,都与法师生前作品大相径庭。只有最后的句号,墨色浓厚、丰腴。
其实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书法,简约、恬淡、随和,随心随性,就像他人生最后一幅字“悲欣交集”,一样。
李叔同出家前与出家后书法比较
弘一法师还是个特别直率的人,从不拐弯抹角或者玄乎其玄。有一个小故事:
弘一法师好友徐悲鸿有次进山去看望他。徐悲鸿就发现,山上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嫩芽,便问弘一法师:“此树发芽,是因为您这位高僧来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没有说佛法、也没有说哲学,他直率的告诉徐悲鸿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过来了。”可见其真诚、率真的性格。
弘一法师书法
那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悲欣交集”,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
我想对于佛门弟子而言,大家更愿意理解成为大师的慈悲示现,欣慰自己修成正果,悲伤众生未出樊笼。这里的悲正是大乘教义里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之义。慈者,予人得乐,悲者,助人离苦。
比如有人这样写道: “悲的是芸芸众生未得离苦,欣的是自己将得安乐。”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在纪念弘一法师的文章中写道“弘一法师逝世时神智很清楚,提笔在纸片上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便转入涅架了,我由此想到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圆满。”
也许,弘一法师的本意也是如此吧!各位网友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节选了部分弘一法师字画作品)
弘一法师所作禅画
弘一法师书法及篆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