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本文长度为8292字,预计阅读时间 16分钟,速读仅需 7分钟
文丨斑马老师
自媒体:斑马老师小课堂(ID:gh_2a64e683d40c)

这本书的序言里面说: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说温柔也对也不对,很多地方着实让我有字字诛心句句断肠之感;有用,确实,能够让我们认识自己。

1夫妻.png

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会经历两次的“诞生”。第一次是从母亲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

我们在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的人建立许许多多的关系。但是恋爱是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建立的最为亲密的关系。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亲子关系是被赐予的,而恋爱关系是由我们自主选择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意义。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我们很多时候在无意识中将恋爱当做了治疗,治疗我们在童年时候所受到的或多或少的那些伤害。

但是非常真实也非常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都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给当事人留下了更深的伤害。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相处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的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的相处。

著名心理学家荣伟玲说,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当然也不可能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己心中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就是夫妻关系才是家中最核心的。多年前有一个表姐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不用挑选长得特别帅的,因为结婚之后有了孩子,我们会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丈夫是怎么样的并没有那么重要。我当时觉得不能理解,难道没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也能够在一起生活吗?

同样在亲密关系中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对母亲的话“唯命是从”甚至于忽视要与他共度余生的那个人的感受。

但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却是有这样的倾向的,亲子关系是远远重要于夫妻关系的。但是我们跳脱出来看,不管我们多么敬爱父母,终究是要离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不管我们多么疼爱儿女,他们最终也将离开我们去寻找他们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人。因为我们都知道,最爱的都是我们最难割舍的,所以迟早都要割舍,就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最爱。我们一定是用心爱我们的孩子的,但是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伴侣。

2生命1.png

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讲到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一)第一个分离:分娩

  1. 成熟分离。成熟分离简单说就是自然分娩的一个过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这样最自然的生产过程,就像飞蛾破茧而出所要经历的疼痛与磨难。
  2. 拒绝分离。拒绝分离就是难产的过程,当然也没有哪一个家庭希望这样的拒绝分离,在众所周知的传说故事里。哪吒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三年多,就好像在妈妈的子宫里待的时间越久就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因此让我们孩子与子宫分离。
  3. 单纯分离。为了选择一个好日子,有些家庭甚至会采取提前剖腹产的方式,让孩子早点出生,这样的分离方式势必会对婴儿造成伤害。

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果自然分娩非常危险,剖腹产就是一种上上之选。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痛苦而拒绝自然分娩,就像不能因为痛苦而拒绝分离一样。

(二)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手”

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

  1. 正常自闭期。从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他们需要抚摸和照顾,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 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
  3. 分离期。6个月到36个月大,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三)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与家的分离是我们所说的三个分离中最漫长的一个,一般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但是还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过程。

有的时候是孩子不愿意与家分离,更多时候是父母不愿意与孩子分离。突然想到现在疫情期间的工作与我们而言,一直以为是工作需要我们,而今才发现原来是我们需要工作。


溺爱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里,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爱。但是实际上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就像很多时候孩子说吃饱了,家长说你正在长身体应该多吃一些。吃饱的感觉很好,但吃撑的感觉就很不好了。我们当下的社会都将都叫溺爱说成爱太多,孩子需要有很强的自我觉知,才能够意识到他其实是被伤害了。

我有个三年级的学生,在课间有多次看到孩子妈妈,拿着水杯亲手喂给孩子喝(也就是只需要孩子张嘴不需要动手的那种状态)。水果亲自塞到孩子的嘴里,有时候孩子想要试图去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杯。却会被妈妈误认为是没有对准,然后凑得更近了。

这个时候孩子通常都会接受妈妈“浓烈的爱”,然后妈妈心满意足的走开了,而我在孩子的脸上,看不到任何被爱的深情。

很多年前听过一个对爱的解释,爱就是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给最需要他的人。

然后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我们一个内在的需要去给予爱的需要,而从来没有顾及对方是否需要,是否心甘情愿愿意接受,并且因此感受到快乐。

很多时候父母们都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正的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正的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现问题,相反真正的爱越多,孩子的成长也就越健康。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当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就是真正的爱。

我有一个朋友,儿子快一岁了,吃饭的时候坐在自己的餐椅上,对着妈妈手里拿着的小碗,迫不及待的想要伸手去抓,嗯嗯的叫着。

我看到后对朋友说,这小家伙已经很想要自己吃饭了那就让他自己吃呗。然后朋友一脸你没当妈你不懂的神情对我说,如果让他自己吃,一定会弄得到处都是。不仅得打扫卫生,刚换上的衣服也又得换了。

这就没有满足孩子的自主行动的愿望。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确实让很多父母抓狂,但是这便是真正的爱啊。而且这比单纯帮孩子解决他吃饭的问题要难得多,我们应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而我认为不光是对于物质,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以及疯狂追星问题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对爱的渴望。

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关于孩子想要买到最新的苹果手机而做出的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心理医生沈东郁说苹果手机其实就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丧失爱。

客体对应的是自体,自体即“我”自己,而客体,就是与“我”建立关系的其他人以及其他事情或者物体。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个客体就是妈妈,而存在母爱的其他客体就是过度客体。

有些孩子特别是小孩子,他们会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小东西,比如说一个小枕头或者一个洋娃娃,孩子们迷恋这些东西,其实是因为这些东西上面有妈妈的味道,这让他们有爱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过渡客体。而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这个母爱的载体,也就是过渡客体。


3孩子学习.png

三、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小的时候,会被大人们问:你是为谁读书的呀?邻居家刚上小学的孩子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为了奶奶,我成绩好,考100分,奶奶就高兴,奶奶每天早起给我做饭,很辛苦的。”想必这样子的回答都会让大人们眉开眼笑觉得这孩子真懂事、真听话,将来一定有出息。

这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奶奶。奶奶也经常在他耳边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100分,那么奶奶每天早起给你做饭洗衣服就都值得了。孩子们虽然小,但是确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很在意大人们的情绪。

而这样做,恰恰就是把孩子学习的乐趣“转嫁”了。大人们通过转嫁自己压力的方式控制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路线去发展,他们也常常能够如愿以偿,但是这却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

  1. 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2. 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
  3. 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

小的时候孩子们如果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们就更加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

而只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们才更能享受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就是激励他们学习的最大动机。

其实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对孩子的危害很多,而且家长也会觉得很疲惫,会觉得孩子为什么不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也不知道感激。而我们改变这样局面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1. 给孩子空间。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三年级的孩子,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那么孩子就不会自己做选择、做决定,也就不会去思考和判断,只有给孩子留出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们才能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2. 自我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够从家长们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如果真正想要孩子得到好的改变,那么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3. 进化爱的方式。我们的父辈,物质匮乏,生存上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父母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提供尽可能的物质保障。然而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了,父母们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只是关注物质的思维里剥离出来,从而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为人父母在着急的时候都需要反省一下:“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还是一个三年级孩子的例子。那天她妈妈到爷爷奶奶家去接她(白天爸爸妈妈上班会把她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一进家门看到她在玩平板,并且得知一整天都在玩,没有做作业。

妈妈告诉我,当时她非常生气,也很着急就骂了孩子。孩子也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这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有时候在班上提问题让她回答,如果她答不上来立马就眼泪汪汪的了。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孩子只是敏感,但是后来渐渐发现除了敏感,她还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以及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后来妈妈又说现在怀了二胎也快出生了,觉得不爱她的。我跟妈妈在电话沟通的过程中跟妈妈建议要多多表达对老大的爱,这个时候听到电话的那头孩子撕心裂肺地哭着吼叫“不可能......不可能”。

我顿时觉得无比心疼,孩子的心里一定觉得没有人全心全意的爱她,她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所以我想这极大可能就是孩子成天玩平板而不写作业的原因了,一方面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赢取妈妈的关注,一方面把网络当成了“安全岛”。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为我们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这样一座安全的岛,孩子们才会有信心、有能力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别人交往。

因为他们相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的岛上来,有最爱他的爸爸妈妈等着他。

很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了,于是他们就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安全感强的人不会太关注别人的消极信息,但这个孩子安全感太低了,所以她会变得极度敏感。容易看到消极信息,而且每个信息都让他再一次重复“不被爱、不被接受”的感觉。在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其他同学的眼神,或者小声讨论回答都会让她无限放大这些消极信息,然后通过哭来释放情绪。

缺乏安全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观念——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3岁,因为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中,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也就是孩子身外的物体。小的时候孩子没有客体稳定的概念。他们看到妈妈才觉得妈妈是存在的,如果看不到他们就会觉得妈妈不存在了。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非常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不管跟他玩多少次,每一次他们都能玩得不亦乐乎。

情感稳定性是指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但是说实在的,现在中国普遍存在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城镇都存在隔代抚养的现象。所以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

前面我提到的三年级的学生,其实我很想抱抱她,告诉她,其实她的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爱她的,就像所有其他大人会做的那样。但是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就太残忍了。我不能也不该那么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爱,特别是母亲,其他任何人包括最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替代不了。

任何人要进入孩子的心门时,都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他们的痛苦,是否能站在他的那一边,如果不是就不要轻易进去。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在《改变,从心开始》,这本书里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1.竞争式的快乐。我一定要比你好、比你强,这样我才能快乐,不然我就会非常痛苦。这让我想到初中班上的一个好朋友,她是一个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不错的人,但是有一次考试她跟我说希望之前考得比她好的那些同学这次都没有发挥好,那她就能够比他们好。

2.条件式的快乐。就是去掉了竞争的成分,只要有一个条件,当满足了这个条件之后就会觉得快乐。比如说,我希望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就会快乐,但不会沉浸在还有很多人比我更有钱的这个痛苦中,这个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3.无条件的快乐。是一个非常高尚或者说比较难达到的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而且我们的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要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们能够专注的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无条件的快乐。

但是我们再来想一想,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在引导我们的孩子去追求竞争式的快乐,而且不光是学校如此,家长们也往往如此。

一般我在给孩子批改平时课堂作文的时候都不会打分。因为有了分数就会有比较,但是还是会常常遇到家长来问,“陈老师,我们家孩子在班里排名怎么样啊?”所以家长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名次还是说孩子是否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呢?


有一个好消息是内在评价系统即使孩子岁数比较大了,还是能够培养起来的,我来说说我身上的内在评价系统。我的内在评价系统是在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慢慢形成的。

我妈妈在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手上拿着书本,什么事情就都可以不用干了。所以我猜也许在小学初中,我都是拿着书本在假装自己很认真。因为我知道,妈妈很在意学习,如果学习好就能够得到肯定和嘉奖。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我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姐姐。可以说我的小学和初中,我的一整个童年都是活在姐姐的阴影下的。

那么,姐姐到底有多优秀呢?小学的时,我一年级、姐姐六年级,每周国旗下讲话的是她,少先队宣誓的也是她,老师们找我谈话的时候都会说,哦,你是帅丽的妹妹对吧,那你成绩也应该很好喽。一般都是这样的画风。

然后到了初中,虽然说那个时候姐姐已经高中了,但是,姐姐强大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虽然说姐姐毕业几年了,但是校园里依然还留有她的各种光荣事迹,而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曾经教过姐姐的那些老师。在跟我谈话的时候也会如出一辙的讲到,哦,你就是帅丽的妹妹......在他们的眼中,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我姐姐有多优秀,也让我更加的自卑与无地自容。

上面说的是在学校,那在家里又是怎么样的呢?我跟姐姐都很喜欢吃土豆,但是姐姐喜欢的是土豆饼,我喜欢的是土豆丝,但是在我们家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的是土豆饼,因为姐姐爱吃。

再加上那个几乎所有大人都会无心编造的谎言——你不是亲生的,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现在已经进化为你是充话费送的......当时我们家的台词是“你是爷爷在西瓜地里捡的。”

很多大人不知道的是,你的一个无心的玩笑都会被孩子信以为真,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极大的创伤。当时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自己是被捡回来这一点的。一方面,为自己的悲惨身世感到可怜另一方面也有对这个家,因为收留我这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不正常的感激。

所以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我并没有本能的反抗,而是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们的很多孩子他们也一样没有默默承受这一切。默默承受着在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直到上了高中,也许是年龄的增长,让我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终于离开了家住在学校,也逃脱出了姐姐的阴影站在了阳光下。

从高中开始我才知道,其实我是能够把很多事情都做好的。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原因首先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有一次在考试完找我谈话。语重心长的说,你居然差点没有及格,我一直觉得你是能够考班级前三的,你是对我有意见,故意这样的吗?至今我还记得这件事情是因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看到了自己被认可被接受以及被信赖,因此也在学习上给了我很大的能量。

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不断的被认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到后来很多时候,我并不认为自己能把某件我从没接触过的事情做好,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觉得我可以做得很好,他们很放心。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力,同样也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前阵子朋友还跟我说,你花这么长时间做你的这个公众号,貌似关注的人、阅读的人也没几个啊。那有什么意思呢?我想说的是我享受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当我梳理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过程已经是完整的了,而后面有多少人关注、多少人点赞,其实于我而言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我是需要中肯的意见来帮助自己提升的,只不过我不会过分在意是否被关注。

当然内在评价系统和外在评价系统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只是说哪一个评价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在我身上自然是内在评价系统会更强大。

季羡林说,如果真有个人,人人都说他好,此人一定是极端圆滑的人。因为有比较好的内在评价系统,所以其实我不愿听太多赞誉。

追逐虚名的人,大概没怎么想过:德不配位,名过其实,实在也是一种灾难。人的才德和社会地位之间,需要大致平衡。名誉地位太低,容易变得愤世嫉俗,性格乖张。但是太高的话,且不说会成为众矢之的,心理也会逐渐变得既极度自大又极度自卑,越来越不正常。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感受过“枪打枝头鸟”的感觉。实在厌恶这种被“众星捧月”的优越感。

一般来说,社会地位稍低于真才实学,个人欲望低于实际能力,是最适合保持自在平和的。人们觉得谦虚和低调是明智之举,原因就在这里。说起来,又何必追求不了解自己的人来夸自己呢?他们也夸不到点儿上啊。

内在评价系统后期通过努力还能够弥补但是从小缺失的安全感与爱会很难,也需要能多的能量。

其实我现在可以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是我依然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小孩,泪眼婆娑、手足无措的站在一片荒野。无助的想要寻找一个安全的岛屿。

前阵子回家小住。妈妈白天上班,5点下班,一般回到家是5:40,通常5:00开始我就开始看时间,等着妈妈回来,虽然即使她回来之后也是在楼下,而我在楼上。

有几天我听到妈妈进门的声音会迫不及待的下楼,去找她说话,说什么都好。更多的时候是我在楼上竖起耳朵听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听着她在做什么、在说什么。这样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我早已独立,可以不再需要她的庇护,但是我内心的小孩需要并且一直都在渴望爱。


4家庭.png

四、中国式家庭

前两年在考完营养师证之后,有了对营养学最基本的认知想要继续深造,就面临专题的选择,公共营养、人群营养、食物营养、产品营养、临床营养、烹饪营养等等。现在家庭教育也是一样,我选择了家庭关系专题,而不是直接去面对孩子的诸多教养问题。

我从来都说我读书只是为自己高兴罢了,很多时候我是希望能够通过书本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一直觉得自己还只是个孩子,特别是在意识到身体里的那个内在的小孩之后。我想要回归到原生家庭中去,想看看我的父母,去看看小时候的那个自己。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有了当下的这个“我”。然后我想我才能够有力量去了解、去探索——关于需要给另一个生命分享什么。

谎言: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前面说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里所说的孩子当然不只是指未成年的孩子,还有成年的孩子。就拿当下被父母催婚的孩子来说。

特别是在父母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的时候。然后就会语重心长的对你说,“妈妈爸爸年纪大了,最希望的就是看到你有男朋友/女朋友“,想必这话很多人都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

但是因为我们对父母的爱,让我们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有愧疚感。觉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那就是不孝。而在“百行孝为先”的中国,更加让父母的逼迫显得无力反驳。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就不会谈恋爱。也不会结婚。”这是我听过最悲哀也是最无助的准新娘的话。有多少孩子是为了父母才去恋爱才去结婚的呢?

这么大年纪还没有谈恋爱,还没有对象,说出去都要被人笑话。那么我想问一问这些父母到底是更在意自己的面子呢,还是更在意孩子是否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

这种爱,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们都会说,都是为了你好,孩子在很多时候也往往是表示认同的,社会也是这么认为的。理性很容易欺骗人,但情感不会,被“爱”的厉害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

后记

《为何加会伤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在我前几年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本书了。也去过武志红创办的心理咨询室做过咨询。

对这个人或者这本书并没有抱着崇拜或者仰慕的情绪,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在读。甚至书里的某些观点,我依然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但是字里行间却给我带来了很多心灵的震颤。很多被窥见内心的欣喜与惶恐。所以我想这正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056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842评论 2 37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938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96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92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13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24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93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86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02评论 2 31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5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8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20评论 3 30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09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99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57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