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不断的刷朋友圈,觉得没有手机就像是与世界脱离一样,这种感觉,就是孤独而已。
当我们一次次通过刷朋友圈来了解他人的动态,当我们把自己藏身虚拟世界以营造自己受欢迎的姿态,当我们的热闹只存在于手机而孤独留给自己,当我们忽然发现年过三十了,还觉得自己未读过几本书、思想有所浅薄。突然想,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了。
很爱那首《从前慢》,“你来,或者不来,都改变不了我。
新的一年,我想我们应多了解自己,和更多的朋友联系――通过文字,通过聚会,通过其他方式而不再是手机。
我不想再需通过朋友圈了解某个人的讯息了。如果想,那就去她/他所在的城市走一走。见了面,才会知道感情有没有变。面对面的一个眼神,早已胜却千言万语。
社交媒体盛行带给我们的改变可能会是让我们忘记面对面该如何聊得开心。有时,你会发现约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会感到紧张。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离开手机,你能说起什么话题。
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把旅行、读书或者线下活动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而不是直接和朋友分享。我们更注重点赞和评论,而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渴望关注,却不知在现实里该怎样表达自己。
我们需要朋友,需要表达,需要分享。但我们又总是被社交APP分了神,逐渐学会了躲在网络背后、缩进了自己的壳。
与其这样,不如把刷朋友圈的时间拿出来,去想想有哪些人久未联系,去看看有哪个城市有你相见的人。
做个计划吧,年岁增长,朋友易失。别让好朋友在网络世界里越走越远。
我不想再用手机读些鸡汤文励志文了。生命需要厚度,思维也是。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读书。因为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生活的辛酸苦辣,不明白日后的生活有那么多的抉择。而当我们伫立其中,才发现:没有危机和迷茫的人生,不足以使你的生活变得迷人。所以,当你在面临抉择需要指导时,多读书吧。读些有厚度、能让你有所感悟的经典。
时间能留下的经典,说明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惑。因此,你更该在书本里去找你想要的答案。然后,实践。然后,反思。
书籍教给你的,不是用钱能解决的。智慧,是时间给后代的财富。
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数不会选择真正的好书。或者说,好书有时容易让人读不进去、望而生怯。
最近在读的书,一本叫《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一本是《追风筝的人》,多看些经典吧。《百年孤独》怕自己看不进去。
当我自己也还小的时候,我看了太多旅行治愈类、心灵鸡汤类,然而这么多年过来发现并没有多大用处。所谓“治标不治本”,说得就是这些吧。
当你真的需要改变,你需要的是主题阅读和方法论。木心说:“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你们每个人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零散分散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糊涂……知识,要者是理解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成为智者。”
三十岁的人生,真的需要一点积淀。这些积淀,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包括我也是如此。
但好在,我还爱读书。真是庆幸。虽然,我不知道读书能带来什么,但是至少,读书能让你不那么慌张,而读书给我带来的那种充实感和书中的意境,画面,就像是一部戴着VR看的电影,或是一场超真实的梦一样,那么真实,它是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感觉。
“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你看,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多舒服。日子应该是这样才对嘛……
话说最近突然相信了“因果”,对于我来说它不是迷信,甚至可以理解为科学,无论你在做什么,它都有一个“因”,坚持下来,你就会慢慢的发现那个“果”,有可能你自己都没发觉,但是你周围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包括你读的书,你看的电影,你做的事情,你穿的衣服,你画的一幅画,你唱的一首歌,你走过的一段路,你吃过的一顿饭,你爱过的一个人,它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你的“果”。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就是害怕孤独,手机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快感,充实感等等,那只是空虚和不安的一种,都是假象,无论如何,我想去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去体会孤独,感受孤独,享受孤独,也许能,也许不能,但既然已经想了,我就想去试试,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吧,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果”。
画幅画,唱唱歌,拍拍照,写写字,读读书,旅旅游,交交朋友,像一株草,在风里自舞,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