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5章 迷思之二: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玩耍和兴趣,对于儿童早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却会变成一场追求专业的竞技赛?为什么孩子的童年被简化成了场力争上游的疯狂竞赛。
1.按部就班的乐趣
当养育孩子不再是关于孩子和孩子的童年经历,而更多的是关于父母为孩子设想的童年时,我们就误读了抚养孩子的真正的含义。
生活在一个过度竞争的高压环境下,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离我们更近。孩子们会注意到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并将其吸收和内化,(压力)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睡眠不好、偏头痛或胃痛。六七岁孩子的恐慌症,8岁被贴上“狂躁症叛逆儿”标签,还有被诊断“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等,这些症状有器质性的,有些却是教养方式引起的,教养方式基于对未来的恐惧,而不相信当前的时刻。
2.排行榜无处不在
孩子的全部价值建立在考试分数、是否有大学录取,及哪所大学愿意录取他们之上。当事与愿违时,他们崩溃了。多么悲哀,孩子们只会用肤浅的自我认知来定义自己,而没有认识到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身份,因为他们原本已经是独一无二的。
3.“开发潜能”是把双刃剑
潜能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能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
潜能,这个词好比一把双刃剑,貌似”充满了潜力“,如果不明白它背后隐藏的含义,使用起来就会变得很危险,潜力意味着“你现在一文不值”
没有真正的失败,有的只是进步的机遇。
每个人不仅渴望被认可,还希望可以因为当下的样子而受到尊重。
当我们真实的模样与外部的标准(他人概念中我们的潜力或他人期待)---进行比较,而没被看见、被听到,我们便会感到沮丧,持续下去,会变成怨恨。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真我,他便会倍感伤害和受到贬低。
4.“没有潜质(能)”的孩子
父母觉得自己需要使孩子“拔尖”,如果不逼孩子努力,自己就会有负罪感----这都是源于我们深层的由恐惧驱动的理念。 潜能(潜力),“能”是核心,就是孩子今天已经拥有的能力,他日后发展出来的能力都是建基于身上已有的那些富足充盈的品质,而不是我们试图灌输给他们的东西。 潜力的同义词包括“活力、能力、能量、力量。想发掘孩子的潜能,就需要关注此时此地的他们内在的这些力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有天可能“成为什么人”。
当把潜力定义,从”关于未来”转移认可”此时此刻孩子已有的品质”上时,会看到每个儿童既是神童,也是平凡人。既有天赋异禀,也能平庸如常。你的孩子是独特(需要得到你特殊的对待),又不是独特(需要像其他人一样被对待)的。
当孩子没受到红毯般的待遇时,家长很气愤。背后的原因是自身的匮乏感需要孩子被贴上高人一等的标签,是我们的“自我”需要。
放下要创造一个“未来版本”的孩子的执念时,我们可以与他们一起沉浸在当下的喜悦中。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认为他们很好而不是在哪方面有所欠缺时,他们会有“惊喜”感觉,那肯定是能量爆棚,兴奋得跳起来,不由得嚷道“我的老天,太好了!”
觉醒父母拿出不平凡的勇气及毅力,来面对家人、朋友、文化的反对,因为我们常常会用那些难以无法达到的外部标准来衡量和比较自己。
养育一个保持真我的孩子,就必须敢于与大众背道而驰。调整自己来适应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
5.从不同角度看事情
用5根手指思考教养的优先顺序,每根手指代表成长的重要方面。外在成就如学习成绩、体育成就看成是小拇指,其他4根代表四种关系,1是与自己的关系;2与家人的关系;3与社区的关系;4与各种目标的关系。可悲的是,我们在小拇指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为它代表了孩子的整个人生,却忽略了其他手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孩子6岁之前 ,没参加任何活动。只因现在正是让她的情感力量发展的时候,这能够使她享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在我为孩子报名一系列活动之前,我让孩子首先要认识到她自己是谁,而不是我期望她成为什么人,我会耐心等待,直到她培养起自我认知,再根据她的需要来确定方向。
当他们拥有选择时,会产生涟漪效应。由于我们为他们的自我抉择铺平了道路,在合理的范围内,孩子的自主性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这种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转变,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思考,而不是被 我们强迫服从。
当孩子把我们看作他们坚定的支持者时,他们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依靠我们,把我们视作亲近的家人,有时会找我们出谋划策。既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涟漪效应还会向外扩大,自我认同会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积极性、自信心。
争当领头羊的观念宣称,被别人定义为更好、更有成就,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和快乐---其实不会。它既不会带来热爱,也不能带来安全感。会把一个知道如何去爱惜自己的人所享有的、与生俱来的自信心消除殆尽,使他严重丧失自我。